◎肖胜林
在我的家乡,热热闹闹地过了正月十五,人们便开始为二月二做准备。二月二要炒糖豆,黄豆要用金黄滚圆的。女人们将黄豆堆在簸箕上,簸箕放在腿上,坐在灶前,灶里尚有余火,暖暖的。一粒一粒,女人们把有虫眼的、发黑的黄豆仔细挑选出来,大半天过去了,慢慢地,簸箕里只留下了鲜黄、饱满的豆粒。
面盆加了水,加了白糖,搅拌过了,白糖完全融化。也有用糖精的,只几粒即可。黄豆倒进面盆里,糖水一定要漫过黄豆,浸泡。面盆放到窗下,过两日,黄豆饱涨。捞出黄豆,放进筛子里,端到天井磨盘上晾晒。需要每天去翻动那些黄豆,总要过五六天,黄豆皱了皮,发了硬,就可以炒了。
炒黄豆是个细致活儿,需文火,不停地翻炒。这个过程得耗大半个小时。黄豆煨干了,炒熟了,黄豆皮挣开了,黄豆的香气满了屋子,又从屋子里流向小巷,整个小巷都弥漫着炒黄豆的香气。
炒熟的黄豆酥脆,香香甜甜,我们叫它糖豆。其实,等不到二月二,人们便已经将糖豆炒好。正月底的那几天,孩子们上学,兜里都装着糖豆,糖豆是要和同学们交换着吃的。交换着吃,就有了比较,知道哪家的糖豆更甜,哪家的更酥脆。孩子们校园里遇见老师,也会从兜里抓一把出来,非要老师吃。老师取三两粒吃了,笑眯眯地夸赞孩子家的糖豆真甜。
二月二前几天,人们烧水做饭的柴草换成了豆秸芝麻秸。燃烧后的豆秸芝麻秸形成的草木灰,颜色是真正的灰白,纯一色的灰白。二月二,人们用这灰打“粮囤”。
天色微明,人们从灶下掏了草木灰,院子里、院子外都要打上“粮囤”。人们用木锨或簸箕盛了草木灰,拿一根木棍,敲打木锨或簸箕的边沿,草木灰徐徐落下,撒成大圈套小圈的灰圈,这就是“粮囤”。圈中心放上五谷杂粮,小心地用瓦片或者砖块将五谷杂粮压好。也有人家在“粮囤”外撒出一架长长的梯子,寓意囤高仓满。
孩子们早上上学,看大街小巷院里院外的粮囤,便生了欢喜心,嘴里唱着“二月二,龙抬头,大囤满,小囤流”,由这家的“粮囤”跳到那家的“梯子”上;还会蹲下来,数一下瓦片底下压着几种粮食。
男人们打囤的时候,女人们在房子里拿了笤帚,敲了灶台,又敲炕沿。边敲,边轻声细语:“二月二,砸锅台,金银财宝自己来;二月二砸炕沿,蝎子蚰蜒不见面。”反反复复,这几句话,总要念叨几遍。最后,站上凳子,伸长了胳膊,象征性地敲打房梁,又说:“二月二砸房梁,蝎子蜈蚣没处藏。”
和煦的春风,吹过田野,吹过家家户户的“粮囤”,吹来丰收的希冀。太阳升起来了,女人走出房门,看阳光下大大小小的“粮囤”,想着新的一年必定春来麦禾茁壮,秋到五谷满仓,脸上不自觉有了满满的笑。
节到二月二,热热闹闹的年才算是彻底结束了。过了二月二,万物复苏,大地回春,人们呼吸着春气,抖擞起精神,重新开启春耕秋收的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