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张玲玲 李慧玲
班级读书氛围愈加浓厚,教室里书声琅琅,校园内一步一景。近年来,昌乐特师附属小学创新德育育人功能,以传统文化为导向,在统筹上好思政课的同时,挖掘好、运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丰富资源,将其融入各学科思政育人过程,培根铸魂、启智润心,打造高品质校园。
提升校园文化环境
行走在小学,教学楼长廊、过道、标牌、墙壁等地的图文分布是校园文化基础建设的关键链接,也是学校实施文化教育和德育教育的重要途径,让师生时时可以接受文化熏陶。为进一步彰显校园整体环境文化建设魅力,学校精心布局校园分列景象展示,可以让每个原本无声的场景都能时时“说话”。学校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情境化、课程化的设计,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能够思考和产生共鸣,从而自然地接受教育,达到“环境育人,潜滋暗长”的效果。
“学校按照必读、选读、听读、诵读四位一体,对学生经典诵读篇目进行规划。”昌乐特师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陈启德说,学校根据各学科教学内容,将各学科教材中所涉及到的人物、成语故事进行选择分类,低、中、高年级由感性逐步到理性,呈现阅读梯度递进。同时,在校园环境建设中呈现人物故事,让校园的每一个角落“处处有故事”。
学校以艺体活动为载体,充分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音乐课、校园广播、合唱社团中,结合谷建芬老师创作的20首学堂乐歌,让学生们在古诗文中感受古人的文采和其中蕴含的道理,在耳濡目染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传统文化融入日常
镌刻着历代文人励志诗词的“诗画长廊”古色古香、张贴着学生书法国画作品的“楼道回廊”清新雅致;由国学经典故事组成的“论语长廊”图文并茂栩栩如生……昌乐特师附属小学打造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师生们都浸润在传统文化的魅力中。
“学校将传统文化的内蕴要求与学生的行为表现相融合,与养成教育相结合,并以此作为培养学生的重要一环。”学校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张玲玲说,学校对传统文化进行挖掘、整理、利用,致力于从习惯、情感、态度出发,让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教育,养成健全的人格,进而内化为他们自身的道德需求,滋养学生仁、义、礼、智、信的品质,厚植学生的文化素养,以实现知行合一、铸魂育人的目的。
结合中华传统节日教育,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校贯彻传统节日教育,将各节日涉及的节日习俗、节日传统、节日诗词等,全面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
打造全新育人模式
党建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激活了学校德育工作“新引擎”。
学校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过程中,逐渐建立起完善的评价机制。各学科根据学科特点,语文学科有诗词诵读、课前一分钟演讲活动;音乐学科有古诗吟唱活动;道德与法治学科有人物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这些活动有合作竞赛机制、考级评价机制、知识闯关比赛机制。学校还把社会实践、研学旅行、日常行为等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这些评价制度促进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知识的融汇充盈了学生的灵魂。
传统文化滋养教师心灵,实现教师全面发展。学校开展教师素养展示活动,自发组建国学研修社团,每日“打卡”诵读《论语》;主动做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实践者、推动者、传播者;教师每周“半日教研”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组织经典文学赏析、传统文化教育等公开课、鉴赏课,提高教师赏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水平。
“学校实施五育融合育人模式,打造育人新生态。各学科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新探索新的育人模式,音乐学科用‘诵、思、唱、赏、悟’层层推进的育人模式,在螺旋递进中把诗词的温度和情感内化于心,有效实施学科思政育人。”学校道德与法治学科教研室主任李慧玲说,学校将道德与法治学科用“讲经典人物故事”作为育人模式,增进学生学习积级性。学校还组织进行各学科联合教研,对素材内容的育人交点进行融合研讨,探索育人交集,深入挖掘、精准实施育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