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城区永安路小学:实施五项举措
破解小学体育教学困境

(2024年04月2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晓杰 通讯员 张玉秀 李金艳  李楠楠)4月15日上午,记者走进潍城区永安路小学,整洁的塑胶操场上,一群小足球运动员正在教练指导下踢着足球,他们快乐的笑声给校园增添了生机与活力。
  近年来,永安路小学一直高度重视体育工作,形成了健全的体育组织管理机制,通过实施五项举措,破解小学体育教学困境,构建了丰富多样的竞赛活动体系,打造了充满活力的体育参与文化。
  “如何在小小的场地上做强体育,让校园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乐园,我们基于校情、学情,抓住课堂教学这个‘牛鼻子’,从课程建设、课堂教学、培养机制等方面,将‘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融入课堂教学,结合选修课程、课后服务落地实施。”永安路小学校长张玉秀说,现在,学校操场上到处都是跑步、跳绳、打球的学生,校园里处处洋溢着学生们的欢声笑语,校园真正成为了学生健康成长的乐园。
  构建“1+X”体育课程体系。激发与培养兴趣是上好一堂体育课的关键,也是体育课得以成功的重要条件。永安路小学将体育课程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特色校本课程资源相融合,构建“1+X”体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全环境协同育人功能,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体魄强健、全面发展。
  学校设计“体育+科学”课程资源,结合科学课程中遗传、生理与健康等相关知识,在预防脊柱侧弯、睡眠等健康教育学习中,帮助学生探索生命现象与成长规律,了解运动的科学属性,帮助学生树立主动锻炼和关注健康的意识;设计“体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资源,开展“武术礼仪”“武术精神”“武术文化”主题教学,在教授武术技能和套路的同时,助力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设计“体育+特色”校本课程资源,依托足球、篮球、排球、武术传统优势项目,遵循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体育技能学习规律,在一、二年级全员普修打基础,三至六年级自主选择促提升,该课程获潍坊市校本课程设计一等奖、山东省课程设计二等奖,学校获潍城区校本课程示范校荣誉称号。
  打造优质高效课堂。“体育课上,不仅要教会学生基本健康知识和锻炼方法,还要让学生掌握跑、跳、投等基本运动技能,同时助力有运动天赋的孩子掌握专项运动技能。”学校副校长李金艳介绍,学校构建“3+体育”教学模式,以课堂教学为主线实施分层教学,将健康知识、基本技能、专项技能的养成融入教学中,打造高效体育课堂。体育教师通过课堂观察和数据收集,记录体育课堂教学情况,收集教师的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度、健康知识与运动技能的培训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3+”体育教育模式的效果。
  实施贯通培养计划。学校实行青苗计划,在附设幼儿园开设足球、武术课程,落实“强身健体从娃娃抓起”要求。做好学段教学任务的衔接,基于学生的年龄和能力,引导学生掌握从简单到复杂的知识和技能,满足幼、小、初不同学段的衔接需求。学校设立足球、篮球、武术等俱乐部,制定晋级标准,形成具体化的晋升制度,调动了学生的练习兴趣。聘请俱乐部专业的体育教练参与教学与训练,做到“教师+队员+时间+场地器材”四落实,定期邀请济南、青岛等专业球队到校切磋交流,提升学生运动水平。
  建立体育竞赛体系。学校以“常练+勤赛”为抓手,建立校内竞赛、校际联赛、选拔性竞赛为一体的体育竞赛体系,每年举办春季田径运动会、阳光体育达标活动和“校长杯”足球联赛,定期与友好学校举办邀请赛等,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培养竞技意识。
  学校党支部副书记陆蓉介绍,学校除了定期开展各项竞赛活动,还认真落实“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其中,学校大课间操常年保持较高水平,在市、区组织的课间操大赛中连续多次获第一名的好成绩。2023年学校大课间操获潍坊市一等奖、山东省二等奖。
  完善体育评价机制。学校建立日常参与、体质监测和专项运动技能测试相结合的考查机制,让教师、学生、课程专家、家长成为评价主体。建立《学生体育发展课程测评档案》,将学生的身高体重、兴趣特长、体能数据、学业成绩、身心发育指标,以及参与每一项活动的过程作为评价内容记入档案,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相结合,教师评价与专家、家长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阶段评价和年度评价相结合的多维评价方式进行综合评价。充分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鉴别、激励功能,助力学生拥有健康的体魄,成长为最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