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党员干部成为“建桥精神”的“脊梁”

——寿光市建桥学校以党建品牌推动全面发展

(2024年04月2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王聪聪
  通讯员 张守仁 刘 维

  寿光市建桥学校始建于1986年,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现在校学生9829人,217个教学班,662名教师,共设三个党支部,现有党员132人,下设9个党小组,党建工作一直贯穿办学治校的全过程全领域。近年来,学校坚持以“党建引领·品质建桥”党建品牌引领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为学校各项工作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我们认识到,学校规模大、师生人数多,管理要实现精细化,需从队伍建设入手,教书重在育人,育人重在教师,教师管理重在党员干部,党员干部应成为‘建桥精神’的‘脊梁’和‘引擎’。”寿光市建桥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马英义说。在寿光市委教育工委的引领下,建桥学校党支部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红色堡垒、红烛先锋、红心向党同步推进,营造干事创业、事争一流的氛围,开创了独具特色的“党建引领·品质建桥”党建一体化教育品牌。
  红色堡垒铸牢阵地。学校支委会成员明确分工,强化责任,个个争做红烛先锋。一级做给一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按照“属地管理守土有责,党建教学一体化推进”的思路,每个支委会成员分别包靠一个党小组,实行目标责任制,进行网格化管理,让每个党小组成为教学一线的红色堡垒和力量核心。
  红烛立标引领方向。学校以“两名四精”提升品位,“两名”即名师、名室,“四精”即带领党员教师精读一本书、精心组织学术沙龙、精心开办主题论坛、精心做课题研究,推进课堂改革,促进专业提升。在教学楼东西长廊的荣誉墙开辟“光荣榜”,展党员风采,创建桥辉煌。王树忠等党员老师都已超过55岁,仍担任班主任,早上6点前到校,晚上近10点才回家,他们成为“建桥精神”的践行者。学校树标学标,一批红烛先锋在校园闪耀。
  机制创新改善作风。学校制定《党员日常积分管理实施办法》《优秀共产党员评选标准》,提升全体党员的纪律意识和积极性。进一步完善修订建桥党员《师德追究制度》《党员的36个好习惯》,以党员为切入点和标杆规范教师言行。创建红烛先锋督查岗,“两全六定”成为品质建桥的重要特色,“两全”即全体党员干部轮流分组值班,组建共青团督查队伍,细化校园路队、卫生清理、文明用餐等常规细则,做到“全程、全面”无缝隙管理;“六定”即督查“定时、定点、定岗、定人、定目标、定措施”,“起早贪黑”成为党员干部奋发有为的靓丽缩影。
  党建引领品质建桥。在党建工作的统领下,学校为学生、家长、教师和社会搭建立德之桥、启智之桥、幸福之桥、连心之桥。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法制教育外化于形,师德建设固化于制;打造“136幸福课堂”,开设各级各类社团100多个,创办“建桥大学堂”等;通过“三联一帮带”,促进青年教师迅速成长,建立教师健康档案等制度,开展“生日祝福慰问”等活动;党员干部做好教师的贴心人和成长助推者,定期举办文化活动,促使干群一体心连心;组建“三级”家长委员会,开展“千名教师访千家”活动,做好学生延时服务工作,每天至少有2名党员干部在“爱心接力站”值班。
  时下,在寿光市建桥学校,党员和业务骨干双向互动发展,一批年轻教师加入党组织迅速成长并脱颖而出。教学骨干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党员争做行家里手,争做教育名家,争先树优的良好风尚已蔚然成风。
  学校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注重引导教师深入挖掘各类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站在人才培养的长远视角统筹谋划,理顺思想政治教育与学习之间的逻辑关系,层层分解学生成长需求,积极打造课程思政新亮点:积极筹划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基地,注重素质养成,厚植青春底色;协调好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协同各要素有效支持课程思政开展,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
  同时,学校倡导每个老师“读好书”净化心灵,组织教师举办读书报告会,并利用微信公众号等宣传正能量;坚持问题导向,标本兼治改进工作中群众、家长和社会各界反映突出的问题;加强“惠民一码通”管理,及时听取家长及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家长满意度连续五年达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