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文 曾彦霞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指出:普通高中主要评价学生全面发展的培养情况。国家制定普通高中办学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开展学生发展指导、优化教学资源配置、有序推进选课走班、规范招生办学行为等内容。
在推进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实现“立德树人”思政德育目标过程中,笔者发现高中地理课程缺乏思政目标精准指导,班级育人评价的宏观导向性受到抑制、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缺乏标准教学流程,班级育人评价的有效性受到抑制、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同质化,班级育人评价的微观支撑性受到抑制。如何精准探寻地理资源课程与思政思维渗透有机融合的路径,帮助学生增强“思政”思维意识,提升学生的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地理实践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锚定班级育人实效的宏观导向性。锚定地理课程资源,深入挖掘思政育人元素,以地理课程资源与“思政”思维渗透关系为线索组织研究内容,分主题模块化精准锚定高中地理课程思政目标,提升班级育人实效的宏观导向性。划分自然地理模块(大气、水、地球、地貌、植被与土壤),达到的思政目标为能够构建人们生产生活与地理环境的内在关联,阐述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施加的积极与消极影响,理解地理环境满足人类需要的潜力及有限性,评价人地关系的对立统一性,提高辩证思维。划分人文地理模块(人口、乡村与城镇、产业区位因素、交通运输布局、环境与发展、产业转移、国际合作),达到的思政目标为能够识别不同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差异性,能够从微观视角为某一区域文化决策提出可行性建议,基于空间—区域尺度、区域特征、区域联系等特性,评析某一区域文化决策得失,提升区域文化认知水平。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
锚定班级育人实效的评价有效性。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思政标准教学流程,提升班级育人实效的评价有效性。实施“土”“小”“清”“辣”“根”5步教学流程法。导入要“土”:接地气;主线要“小”:地理小事件;目标要“清”:思政目标要清晰;课堂要“辣”:要有思辨性;回扣要“根”:要凸显“溯源性”。推进“思维结构式”评价(侧重于在地理课程学习与探索新问题情境时,呈现的思政思维结构个体差异性),呈现学生思政思维结构个体差异性,内涵表现为依据地理课程思政思维认知层级由低到高分为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如植被与土壤模块评价内涵表现为通过分析主要植被与土壤影响因素,结合互评形式,识别学生的思维认知层级(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抽象结构表现为:能够阐述“山水林田湖草沙是生命共同体”理念,坚持联系的观点。产业区位因素评价内涵表现为通过分析工业、农业、服务业的区位因素,结合自评形式,识别学生的思维认知层级(无结构、单点结构、多点结构、关联结构、抽象结构)。抽象结构表现为:能够理解“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意义。
锚定班级育人实效的微观支撑性。推进人教版、中图版、鲁教版、湘江版等多版本教材融合实施,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区域地理、政治地理的相互耦合为实现高中地理课程资源异质化实施提供了坚实的保障。依托地理高考真题,渗透“学科思维”,实施“节点育人法”。拓展高中地理课程课外资源,丰富课程资源形式。锚定单一思政目标,构建大地理模块课程。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单一思政目标,构建了人口迁移、乡村与城镇空间结构、产业区位因素、环境与发展等大地理模块课程。锚定在和睦家庭中生长单一思政目标,构建了人口容量、城镇化、地域文化与城乡景观等大地理模块课程。锚定文化强国与文化自信单一思政目标,构建了多种多样的区域、自然环境的地域性,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等大地理模块课程。
锚定班级育人实效的智慧赋能性。优化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路径,注重提升教师“互联网”思维,“线上与线下”融合推进高中地理课程思政,创新路径的新业态,深挖智慧赋能地理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性。通过“智慧教育平台”,锚定“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搭建学生地理课程思政学的平台。学生可通过“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课程教学主题“自主学习”模块,通过反馈数据、点赞量、综合评分等大数据指标,自主进行课后地理课程思政延伸拓展。锚定“潍坊市教育云服务平台”,教师可通过该平台“专题资源”中的“名优师云课堂”,发布自己的“微课”。
借助高中地理课程思政,进一步提升“班级育人”这一思政德育目标的实施实效。但部分学生对于高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内在关联认知较浅,存在盲区,潜在学生认知冲突的风险性进一步上升,提升班级育人实效教育路径还需进一步提升与挖掘。下一步将锚定思维结构式评价体系,继续深化地理、思政跨学科融合育人研究,进一步提升地理课程思政育人实效,惠及更大的群体,实现潜在的实践价值。
(作者单位:临朐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