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筱磊 李欣欣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义务教育质量事关亿万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事关民族未来。为加快推进潍坊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近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对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情况进行调查,听取情况汇报,进行实地察看,广泛征求意见建议。
一、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及有关部门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扎实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教育保障机制逐步健全。成立由市长任主任的教育督导委员会,建立健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教育工委运行机制,全面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创建工作。制定教育督导体制机制改革若干措施,县市区党委政府同责同督进一步明确。科学规划布局,将教育用地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全面保障教育用地需求。坚持教育优先投入保障,2023年我市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216.47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24.3%。
(二)优质教育资源不断扩容提质。实施中小学校建设“三年攻坚行动”,持续改善学校办学条件。实施乡村教育振兴和强镇筑基行动,推进城乡教育资源均衡配置。教育数字化转型不断加快,实施教育数智化战略行动,推进信息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创新。
(三)教师队伍水平明显提升。加大优质师资引进力度,教师队伍不断优化。深化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推动校际间教师资源均衡配置。深化教师管理“三定三聘三评”改革,开展新时代教育领军人才培育工程,教师队伍专业化水平不断提升。
(四)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加强教育督导评估考核,义务教育学校督导实现全覆盖。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建立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与评价体系,全面监测、评价学校管理、教学等工作。深化课程管理,定期开展中小学课程专项治理行动,助力学生健康成长。创新教学教研方式,打通小、初、高贯通一体化育人路径,组建发展共同体,促进校际教育资源联合研发和多元均衡发展。
(五)教育惠民服务提档升级。优化教育惠民服务网运行体系,开展中小学课后服务和假期学校免费托管服务,实施义务教育招生入学“网上办”“零证明”、多孩同校就读等惠民举措。建立健全困难学生资助体系,覆盖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保障教育资助政策实施。
二、当前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虽然我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一直走在全省前列,但与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足。
(一)城乡教育发展尚不平衡。一是基本办学条件存在差距。与城区优质资源配置相比,农村学校硬件设施落后,在资源投入、硬件条件、应用水平等方面相对落后。二是学位供需矛盾突出。受城镇化进程加快和国家生育调整政策影响,中心城区义务教育学校不同程度存在“大班额”“大校额”现象。部分农村学校生源逐年流失,导致农村“小微”学校数量较多。
(二)教师队伍均衡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一是教师编制保障不够精准,有一定的滞后性。二是结构矛盾较为突出。三是教师结构性缺编。有些农村学校缺少音体美专职教师,一定程度制约了教育质量全面提升。
(三)教育投入保障力度相对不足。虽然我市对教育事业的经费投入逐年增加,但从调查情况看,仍然不能满足当前学校规划新建、改扩建以及添置教学装备等项目实施的需要。
三、对进一步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全面推进中小学标准化建设。提高学位供给精准度,按照学龄人口数变化,及时调整学校布局规划,保证学位供给充足。采取盘活存量与增加供量相结合的方式,整合现有闲置、闲散教育资源,加快推进学校建设进度,不断扩充优质教育资源供给。加大城区大规模学校和农村学校的硬件设施建设,特别是校舍场地、仪器设备等方面的建设,确保在硬件水平上实现优质均衡。深化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建设,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提升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
(二)进一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推进师资配置均衡化。持续深化教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建立健全校长负责机制,扩大学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激发学校办学活力。完善教师补充长效机制,拓宽引入渠道,有效解决教师短缺和结构不合理问题。健全完善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加大优质学校校长、教师到薄弱学校交流任职力度,扩大优质教师资源覆盖面。加强教师培养,开展名师、名班主任、学科带头人培养,充分发挥其辐射引领作用,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水平。持续开展绩效评价改革,完善绩效考核评价和分配办法,体现“多劳多得、优教优酬”,充分调动教师工作积极性。严格落实各项补贴政策,提高乡村教师待遇,让广大教师能够安心从教、静心育人。
(三)进一步加强教育管理,切实推动教育公平。健全部门协同推进机制,加强统筹协调,厘清部门职责,共同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育综合督导,定期开展专项督查,构建强有力的督政评价模式,形成良好教育工作格局。深化督学责任区改革,完善市、县、校三级督学工作体系,提升教育督导工作质效。严格执行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划片招生、就近入学,防止“择校热”现象产生。持续开展义务教育质量监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为构建“轻负优质”的教育生态提供支撑。
(四)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不断完善义务教育保障机制。严格落实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两个只增不减”要求,加大资金筹集和投入力度,切实保障义务教育投入预算到位、落实到位。进一步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精准性、科学性,确保教育经费和教育项目资金专款专用,防止挪用或平衡财政预算,切实为我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驾护航。加大对城镇薄弱学校和农村学校的扶持力度,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努力缩小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
(作者单位: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