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包拯家风谈起

(2024年06月2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丛秉政

  北宋名臣包拯一生坚持“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为官清正,执法严明,以清廉、刚直名重于世。安徽合肥包公园的包拯家族墓地,有一块刻有包拯家训的石碑:“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亡殁之后,不得葬于大茔之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孙。”包拯的清正家风,至今仍为世人称道。
  据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近日披露的一些典型案例,多起通报涉及党员干部家风不正、对亲属失管失教问题,突出表现在一些党员干部“自身不正、家风不严”“对亲属失管失教”“家风败坏”……梳理近年来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件发现,党员干部违纪违法问题常与家风败坏密切相关、相互影响。有的自身不正不廉,带坏家人,搞家庭腐败;有的亲情观错位,把纵容默许当作关爱补偿;有的公权私用,为亲属“打招呼”“站台”,争取工程项目……最终“伸手必被捉”,不仅个人及家属子女锒铛入狱、身败名裂,还严重损害了当地政治生态和营商环境,给党和人民的事业造成重大损失。包拯在处理“家”和“国”的关系、“公”和“私”的关系中,体现了良好的家风家教,我们要积极借鉴我国历史上优秀廉政文化,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家风好,就能家道兴盛、和顺美满;家风差,难免殃及子孙、贻害社会,正所谓“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健康向上的家风家教,可以滋养身心,激励领导干部专心致志工作。反过来,领导干部的思想境界和一言一行,又直接影响着家庭其他成员,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自己的家风家貌。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家风家教是一个家庭最宝贵的财富,是留给子孙后代最好的遗产。要推动全社会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激励子孙后代增强家国情怀,努力成长为对国家、对社会有用之才。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清白做人、勤俭齐家、干净做事、廉洁从政,管好自己和家人,涵养新时代共产党人的良好家风。”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对于家庭的发展和延续,良好的家风至关重要。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抓好家风家教,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和弘扬革命前辈的红色家风,做家风建设的表率,把修身、齐家落到实处,严格要求亲属子女,过好亲情关,教育他们树立遵纪守法、艰苦朴素、自食其力的良好观念,明白见利忘义、贪赃枉法都是不道德的事情,要为全社会做表率。要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引导推动全社会都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营造和弘扬崇尚廉洁、抵制腐败的良好风尚,构建崇德向善、风清气正的社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