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斌
1971年春,山东省益都县博物馆(今青州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在位于益都县城西南4千米的五里公社傅家大队傅家庄征集到一组线刻画像石。这些画像石是当地百姓在村东南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的,征集到的只是部分石板,大部分石板已被砌于水库大坝底部。
这组石板完整的有9块,虽然积满了厚厚的灰尘,却依然掩盖不了上面精美的图案。画像石采用了石灰岩的石板为材料,经过磨制加工,用阴线刻出图像。那一个个生动的画面,犹如石刻的连环画。
9块画像石呈长方形,高度基本相同,宽度相差较大,厚薄不一。正面画面主体磨光,少量局部保留取石时的痕迹。画面阴线刻,线条细腻、流畅、简洁。入馆后,博物馆的研究人员仔细审视一块块石板,为它们取了名字:贸易商谈图、主仆交谈图、饮食图、出行图(2件)、轿乘图、象戏图、商旅驼运图、车御图。
时隔多年,关于画像石,更多的疑问浮在人们的心头,引发了继续探究的兴趣。
首先,这些石板是什么呢?
应当是石棺床上面的屏风。
2000年陕西西安北郊大明宫乡炕底寨出土北周大象元年(579年)安伽墓石棺床,1982年甘肃天水石马坪文山顶发现一套石棺床,时间与青州傅家庄的石棺床接近,石棺床的三面都有类似的画像屏风。
傅家庄画像石采用了屏风的形式,这些石板的界限及封闭性的画像边饰强调了每一幅画独立存在的意义,即每一个画面可以被相对独立地观察。另一方面这些画像属于一个共同的空间,彼此在形式和内容上存在许多关联。这些也许是墓主人生平的写照,是他荣耀一生的影像记录。
其二,画像的主人是谁,讲述了什么故事?
当年,傅家庄村民在建水库大坝时挖出了一个已经被盗的古墓,在墓中他们发现了这些画像石和一方墓志,可惜的是那一方记录墓主人身份信息的墓志连同墓室都被砌筑在了大坝下面。墓主人姓氏已无法查考,主人是谁就成了谜。
画像石上那些深目高鼻的“洋人”,下穿紧腿裤,佩挂短剑,或行旅匆匆,或低首谈话,一种漂泊江湖的商人的样子。而头戴上翘折巾式冠、发髻插长簪、内穿圆领衣、外套交领广袖袍服、腰间挂饰物的汉人,地位尊贵,受人敬奉。这9幅画面像是在叙述一个个故事,或是在还原一幅幅场景。他们究竟是什么人呢?
虽然墓主人的身份已经无法考据,不过有村民告诉博物馆的研究人员,当时他们看到墓志上有“武平四年”的字样。武平四年就是公元573年,也就是北齐后主高纬的统治时期,而结合画像石上的信息,专家们推测出墓主人乃是一位北齐时期从事国际贸易的大商人。而在其中的5幅画像石中都出现了其他民族和欧洲人的形象,结合图中出现了丝绸等货物,可见墓主人生前的主业就是国际贸易。青州地区自古丰产丝绸,南北朝时期,“青州绢号天下第一”,青州丝绢大量外销,青州成为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
在这些画像石的图像中,屡次出现深目高鼻、腰佩囊袋的胡人形象。胡人腰上所佩的囊袋里面装有“算筹”,是古代计数运算的工具,用于贸易结算。“贸易商谈图”中的胡人衣着华丽考究,面相丰满,当为胡商的形象。这时的胡人已经不是战国秦汉时期的北方民族,而是通过丝绸之路、从遥远的中亚来到中原的西方商人。有研究者认为,在北朝、隋唐时期,粟特人是欧亚大陆丝绸之路上的商业民族,此胡商很有可能就是一位粟特商人。
后来学者李森等专家有了新的推断。在“贸易商谈图”中,有一北齐人形象,头戴上翘折巾式冠,长簪别于冠和发髻中,居于画面主体地位。此人形象在“饮食图”“主仆交谈图”中亦有出现,且面相与装束打扮基本相同,应该就是墓主人。此外,结合其他画像石中出现的华盖、羽葆、团扇、牛车等官府仪仗图像推测,墓主人生前应该是北齐的贵族官员。李森等专家认为,以往定名的“贸易商谈图”应为“大齐职贡图”,它可能表达的是北齐鸿胪卿(主管外交事务的最高长官)崔国正在代表朝廷接受波斯萨珊贡使进献奇珍异宝螺杯、珊瑚的场景。以“大齐职贡图”为核心,其中一些画像表现了迎接贡使、送别贡使、骑马羽团出行、备马华盖出行,表现的是墓主生前履行职责和出行的情景。
后来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郑岩发现,9块画像石中,“贸易商谈图”的构图与山西太原隋虞弘墓石棺西壁南部内面画像非常相似,而后者是入华粟特人的美术作品。这两件画像石的创作应该借鉴了同一个绘画样本。此外,画像石上的装饰也与虞弘墓石棺惊人相似,有8件画像石的边饰为忍冬纹,5件画像石上刻有颈上系绶带的瑞鸟图案,这些在虞弘墓石棺画像上都有出现。
从青州傅家庄北齐线刻画像石中,可以看出墓主人对异域文化的认可和欣赏。画面大量借用了粟特美术的绘画样本和元素。粟特人在中国史籍中被称为“昭武九姓”,他们善于经商,活跃在丝绸之路上。在亚洲大陆联系东西方的通道上,生活在中亚阿姆河和锡尔河一带的粟特人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傅家庄画像可能跟粟特人的丧葬习俗有关,有些画面表现了送葬、祈祷、祭祀等等。据此推断,墓主人有没有可能就是粟特人呢?
一切的谜底尚待揭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