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菲
一个个朝气蓬勃的文艺团队,一批批优秀的文艺作品,一场场精彩纷呈的文化活动……随着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民间文艺团队蓬勃发展,已然成为乡村舞台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近年来,寿光市羊口镇不断在提升文化设施服务效能、建设文化标杆阵地上下功夫,通过壮大民间文艺团队开展针对性、多元化的文化活动,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走出了一条文化“助阵赋彩”乡村振兴的新路径。其中,群众文化艺术团在羊口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逐渐成长为羊口镇文艺骨干力量。
傍晚时分,在位于羊口镇全福元的文化活动中心,随着一阵节奏欢快的旋律响起,群众文化艺术团舞蹈队的队员们便开始排练节目。神形兼备的舞姿、整齐划一的动作、美丽自信的笑容……举手投足间“专业范儿”十足。
记者在采访时了解到,群众文化艺术团成立至今已走过5个春秋,说起艺术团,不得不提到团长王世同。王世同曾是一家水产加工公司的党支部书记,退休后担任起镇上的人民调解员。同时,本身就热爱艺术的王世同注意到周围老年人的文化生活不够活跃,就萌生了创办艺术团的想法。
“当时我就是想把文艺爱好者聚在一起,带着大家一起唱唱歌跳跳舞、参加公益演出,不仅能丰富自己的业余文化生活,也能给附近的群众送去欢乐。”谈到当时创办艺术团的初衷,王世同这样说。
在王世同的发动下,种大棚的农民、打鱼的渔民聚在一起,让身怀绝技的草根“民星”有了展示机会。团队创立初期,设备不完善、没有演出经验、没有演出平台成为制约团队发展的瓶颈。但就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中,王世同带领着团队,不畏艰辛劳苦,不怕条件所限,依然在悦动的歌舞中,把各自能力发挥到了极致。
“每一件事,王团长都亲力亲为,亲自开车拉我们演出,自掏腰包为我们添置装备,还邀请专业老师为我们指导、联系演出事宜等,有他在就有了‘主心骨’,我们跟着他演出都很踏实。”群众文化艺术团副团长马效娟告诉记者。
为了提高节目质量,王世同与团员们一起刻苦排练,相互帮教,使艺术团茁壮成长,合唱、舞蹈、京剧、打鼓、秧歌……一般艺术团有的节目,这里都有,而且全部节目都是成员们自编、自导、自演的。
“既然得到了大家的信任和支持,那么我就要好好干。”王世同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如今,艺术团已经成为响当当的羊口镇文化艺术品牌,成员也发展到50余人,每年参与大大小小的演出近60场。同时,艺术团坚持发展文艺与奉献爱心同步进行,连续四年到羊口镇老年活动中心为老人们演出,向社会传递着满满的正能量。
随着不断发展壮大,艺术团由内到外发生了改变,成为激发全镇文化发展活力、推动文艺事业繁荣发展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团队的平均年龄已经55岁了,但我们一直保持着一颗与时俱进的心。同时,我们也想用艺术的语言把羊口渔盐文化和风土人情传递出去。”王世同自豪地说,《羊口,金色的港湾》是羊口镇的镇歌,他们根据这首歌专门编排了一个舞蹈,希望在各个舞台上通过歌舞的形式讲好羊口故事,为羊口镇的发展贡献力量。
五年的不懈努力换来艺术团的累累硕果。2022年艺术团被评为潍坊市优秀群众文艺团队,并先后获得寿光市第十六、十七、十八届民间文艺大赛一等奖。王世同本人在2019年被寿光市人民法院特聘为寿光市人民法院“特约调解员”,获得2023年潍坊市文化模范家庭和基层文化带头人等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