锚定城乡融合发展 推动改革再深化

(2024年08月26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汤丽丽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完善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作出重要战略部署,必将对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产生重大而深远影响。县域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空间。深化城乡融合,以县域作为基本地域单元和重要切入点,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迈上新台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县域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作为农业大市,潍坊不断创新提升“三个模式”,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在向着农业农村现代化进军的征程中,交出了一份农业更有干头、农村更有看头、农民更有奔头的“潍坊答卷”。
    以打通要素自由流动的堵点为基础,为城乡融合注入不竭动力
  城乡融合的前提是城乡开放,而城乡开放是双向的,需要城乡要素双向自由流动。潍坊市围绕破除妨碍资金、土地、人才等城乡要素合理流动的体制机制障碍,增强制度供给,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聚焦“人”的问题,出台人才新政“20条”等政策,抓好创新人才团队引进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聚焦“地”的问题,潍坊市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妥慎重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土地规模经营化率达到68%以上。潍坊市供销社与农村社区、合作社、信用社“四社”共建,为农民提供土地托管、农机作业、统防统治等生产服务,托管土地面积60万亩,有效解决“谁来种地、地怎么种”的问题。聚焦“钱”的问题,出台《涉农整合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整合涉农资金102.4亿元,探索形成现代农业园区“三方共建”模式,不断为农业农村发展注入活水源泉。下一步,要继续加快城乡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推动城乡之间公共资源均衡配置,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在城乡间双向流动,增强城乡经济联系,畅通城乡经济循环,不断实现城市与乡村共生共荣。
    以确保农业农村优先发展为关键,为城乡融合提供有力保障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破解城乡融合发展难题,解决城乡“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问题,要把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政策取向落到实处。潍坊市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农村,持续加大投入力度,深入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和农村通户道路硬化。实施路网提档升级、自然村庄通达、路网状况改善、运输服务提升等重点工程,实施“数字乡村”战略,加快农村宽带网络和5G网络覆盖步伐。实现村村通水,确保饮水安全。制定实施《潍坊市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实施方案》,全方位提升了乡村办学质量。建设699处示范标准村卫生室,实施“万名乡医培训”行动。社会保障向农村全覆盖,构建起以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为主,涵盖劳动关系、调解仲裁和劳动监察等职能的基层公共服务平台,实现了“半小时公共服务圈”。下一步,要以全局视角强化城乡规划统筹,基于区位条件和资源禀赋实行差异化分工,优化县城、乡镇、村庄等空间布局,构建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节点、农村为腹地的城乡融合发展空间体系。要继续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加快实现城乡水、电、气、路、网等设施一体化建设,稳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标准统一、制度并轨。要不断激发农业农村的内生动力,让农业农村在经济发展格局中激发动力和活力,城市与乡村互为市场,携手并进。
    以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为底线,为城乡融合发展明确方向
  农民在推动城乡融合的进程中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要充分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潍坊市始终将农民作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主体,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有利于保障农民权益的体制机制。鼓励和支持特色产业发展,让农民融入农业全产业链条。在扎实推进“三权分置”的基础上,推动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推动“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下一步,要继续保障农民的公共服务权益,确保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等各项权益稳定持续。同时,统筹推进城乡社会治理,积极回应进城农民和下乡市民需求,建立“可进可退”的制度安排,确保农村人口“出得去”、农村权益“退得出”、城市人口“进得来”。此外,还要确保农村土地的耕地红线不被突破、土地使用性质不因社会资本的进入而随意改变,守住生态保护红线,守住乡村文化根脉,高度重视防范各类伤农风险,让广袤乡村成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稳定器”和“动力源”。
  促进城乡改革协同联动,提升改革综合效益。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必须持续深化各领域改革联动,以推进产权完善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推动城乡之间及不同领域之间的改革举措相互配合、相互促进,既要增强城市与乡村改革的联动性,也要增强不同领域改革的联动性。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