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全力助推更好潍坊建设

(2024年09月0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筱磊 郭凤孝 李欣欣
  为进一步提升全市科技创新能力,加快壮大新质生产力,推动建设实力强品质优生活美的更好潍坊,近日,市人大教科文卫委对全市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情况进行了调查。其间,召开专题座谈会,听取了有关部门工作情况汇报,到部分科技企业、科研院所等进行实地查看,深入了解相关工作情况,提出有针对性的意见建议。
  一、取得的成效
  近年来,全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精神,按照市委“一七五一”思路目标和任务举措,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工作取得新成效,为加快建设更好潍坊作出积极贡献。
  (一)科技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潍坊市科技成果转化补助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对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等重点产业和磁悬浮、光刻胶、先进光电芯片等重点领域实施“一业一策”精准扶持。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助、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科技成果转化贷款等各项政策,为科技创新提供政策支持。2023年,落实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补助3312万元,惠及企业648家,新增科技成果转化贷款12.42亿元。
  (二)技术攻关进程不断加快。聚焦新领域新赛道开展重大项目攻关,在多个领域实现了技术突破。鼓励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构建起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取得了一系列科技成果。潍柴柴油机本体热效率先后突破50%、51%、52%、53%,连续四次创造世界纪录;豪迈集团的精细化工全连续流工艺及装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打破国外垄断。
  (三)科技创新平台扩面提质。一是平台数量不断增加,集中建设了一批重大科技创新平台,初步构建起与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相适应的科技创新平台架构。二是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不断加快,为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核心支撑。内燃机与动力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研发的大功率SOFC产品,创下热电联产效率全球最高记录;国家燃料电池技术创新中心推动科技部“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在山东率先落地。
  (四)企业创新承载力逐步增强。一是企业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初步构建了“初创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格局。二是实施“科小育优”和“高企培强”工程,全力打造大中小企业协同高效创新的“热带雨林”生态。2023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总数2196家,是2020年的2.2倍,年均增长40%。三是产业集群不断培育壮大,构建形成了“9+3+N”产业链体系,动力装备、高端化工、食品加工、新一代信息技术4个产业已超过千亿级。
  二、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尽管全市在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与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需求相比,还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比如,科技创新氛围不够浓厚,科技创新力量相对较弱,科技投入强度存在差距,科技领军人才依然缺乏等,都需要在今后工作中认真研究解决。
  三、建议意见
  在加快建设更好潍坊的新征程上,要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引领作用,坚持因地制宜,抢抓重大机遇,优化产业发展规划布局,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加快抢占新赛道、打造新业态、塑造新优势,更好地为高质量发展蓄能赋力。
  (一)优化体制机制,着力激发科技创新活力。一是健全完善科技创新制度机制,对全市科技资源、力量、政策进行统筹谋划和优化配置,从更高层次上、更大范围内链接资源要素,着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构建全市科技创新一体化工作格局。二是建立完善容错纠错机制,严格落实“三个区分开来”,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造良好环境。三是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政策体系,修订完善鼓励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机制,推动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各类政策规定落实落地。四是充分发挥市科技创新委员会作用,进一步厘清各部门职责分工,强化工作协同联动,加快形成科技创新工作合力。
  (二)用好平台载体,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潜力。一是围绕元宇宙、磁悬浮、现代农业、工业母机等重点产业,加快省、市级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建设高水平的国家级、行业级共同创新平台和企业技术中心,提升研发产出率、技术转化率、成果落地率。二是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支持优质企业争创省重点实验室和省技术创新中心,加快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用科技创新改造现有生产力、催生新质生产力。三是整合全市科技创新资源,高标准打造科技创新园区,构建全产业链创新孵化培育体系,梯次培育未来产业初创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为加快构筑更高质量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三)推进产业升级,不断厚积科技创新实力。一是通过政策引领、资源倾斜等形式,扶持发展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创新能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科技型领军企业,构建“科技型中小微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领军企业”梯次发展体系。二是抓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围绕传统优势产业开展产业集群“领航型”企业培育行动,发挥龙头企业作用,带动传统产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三是加快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前瞻性布局数字经济、虚拟现实、新能源、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产业,加快构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
  (四)强化要素保障,切实提升科技创新动力。一是加大财政资金投入,保持科技创新投入逐年稳定增长,为新质生产力培育壮大提供基础保障。二是结合我市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深化科技财政金融协同服务企业创新发展的相关措施,综合运用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贷款贴息等金融工具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三是更好发挥市科创基金引导作用,全面整合现有创投、风投、概念基金,形成政府引导、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态势,为企业发展提供全方位金融支持。四是加大政策宣传力度,鼓励、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积极性、主动性。
  (五)加快人才引育,持续增强科技创新内力。一是优化人才招引模式,通过共建科技创新平台、开展合作交流、共同实施重大项目等形式,加快引进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才。二是创新人才激励机制,探索实行高端人才“双聘制”,落实好紧缺人才和现有人才待遇,营造吸引和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三是探索实施产业引才模式,围绕动力装备、高端化工、新一代信息技术、磁技术、新型储能和生物制造等优势产业,吸引相关高端人才加入研发团队,推动实现“依托产业集聚人才,依靠人才促进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者单位:潍坊市人大常委会机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