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乡村好“丰”景 绘就振兴新画卷

(2024年11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金凤
   通讯员 任秋蔚 文/图

  乡村,是一片希望的田野。乡村振兴,激发乡村无限活力,造福广大农民群众。近年来,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聚焦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持续优化乡镇国土空间规划格局,因地制宜精准推进村庄规划编制及管理,有效助力全市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不断谱写乡村振兴崭新篇章。
  因地制宜规划,凸显乡村地区地域特色。“临朐县五井镇马庄村建设的‘齐鲁嵩山峡谷漂流’文旅项目投入运营以来,接待省内外游客20多万人次,成为‘山东省最美旅游打卡地’,良好的村庄规划促进了村庄零售商业、餐饮、住宿等业态发展,预计村集体收入年内突破80万元。”日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村庄规划是乡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重要引擎。临朐县在村庄规划编制中坚持一村一策,通过科学精准的村庄发展定位、产业功能布局,以渐进式、参与式、陪伴式的规划建设模式推进村庄规划编制。隐士村围绕山柿特色产业和传统村落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建成千晨研学基地,成立“隐士人家”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成为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柿饼生产模范村。寨子崮村通过村庄规划引领推动产业发展,先后获评“好客山东最美村镇”、山东省“传统村落、宜居村庄”“山东省乡村旅游标杆村”“全国休闲农业示范观光点”等荣誉称号,由2012年的村集体“无收入”村发展到2023年村集体收入200多万元。临朐县通过编制实用、管用、好用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形成“点上出彩、线上结果、面上开花”的乡村振兴新格局。
  推动产业融合,激发乡村地区内生活力。近日,记者走进诸城市枳沟镇乔庄社区,一栋栋楼房整齐排列,社区道路干净整洁、居住环境优美。该社区坚持规划先行的理念,因地制宜布局产业,走出一条“产业共创、服务共享、社区共治”的乡村振兴之路。该社区2023年集体经济收入649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社区”“省级文明社区”等荣誉称号。同时,该社区配套建设综合服务楼,打造涵盖社区警务、农资超市、便民超市、便民快餐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区,并投资1000多万元建设了社区医养中心和标准化小学及幼儿园,为社区居民提供就医、就学服务,实现“老有所养、幼有所育”。
  全域统筹规划,优化乡村地区生产、生活、生态“三生”空间。寿光市营里镇通过规划社区公共服务、市政配套等设施,高质量打造道口社区,构建居民幸福生活圈。针对农村老人多的特点,设置60平方米老年房,配备医疗电梯,高标准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实行集中供水、集中供暖,全面提升农村生活品质。该社区被评为潍坊市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先行区示范集体、潍坊市美丽宜居示范社区。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营里镇以村庄规划为引领,科学布局“三生”空间,促进耕地保护和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有力助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营里镇位于弥河下游的齐家黑冢子村、东黑冢子村等10个洪涝受灾村通过编制村庄规划,形成农田连片与村庄集聚的空间新格局。
  引领传承创新,乡村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密市姜庄镇是扑灰年画和聂家庄泥塑两项国家级非遗项目发源地,在姜庄镇村庄规划编制过程中,依托特色非遗资源优势,发展非遗特色产业链,以“现代农业+、文化+旅游+制造、产品+区位”的产业发展方向,积极探索以非遗为依托、以手工艺和农文旅融合赋能乡村振兴发展的新路径。目前,已成功打造红高粱艺博园、泥塑产业园、非遗博物馆等多处文化特色景点,每年接待游客约5万人。同时,探索打造“党支部+合作社+产业协会”模式,成立昌盛泥塑联合社,月均产品加工量突破1.5万件,品牌特征逐步显现。
  我市正学习借鉴“千万工程”经验,加快构建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为拓展创新“三个模式”提供规划支撑,全力打好乡村全面振兴漂亮仗,绘就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