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玉禄:为了一个诺言奋斗十六年

(2024年11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于菲
  “不把崔西换个样誓不罢休!”作为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自上任之初,崔玉禄就抱着这样的信念和决心,开启了他的治村之路。他十六年如一日以村为家,用实际行动兑现着当年的诺言,在他的带领下,崔岭西村迈出了一条“村集体快速增收、群众全面致富、村庄面貌焕然一新、村风和谐文明”的乡村振兴“崔西路子”。
  从单打独斗到抱团发展,崔玉禄上任时,村容村貌“脏乱差”,村集体还欠着外债30多万元,村民怨声载道……面对这样一个摊子,崔玉禄带领31名党员开始积极探索强村富民的新途径、新模式、新机制。
  立足村内实际,2014年,崔玉禄牵头领办寿光市众旺果蔬专业合作社,创新“土地入股+保底分红”模式,实现农资供应、技术服务、生产标准、质量检测、品牌注册、果蔬标识“六统一”管理,流转土地1500亩,建设高标准大棚360个,133户村民以土地入股,土地变股金、村民变股民,实现了土地“资本化”、种植“规模化”双赢互促。
  为让村民辛苦劳动的成果卖出更高的价格,崔玉禄不辞辛劳多次到俄罗斯各大城市跑市场、拉客户。天寒地冻、语言不通、冷眼碰壁,面对各种意想不到的困难他没有一丝退意。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崔玉禄的执着与努力下,俄罗斯市场打开了,品质蔬菜一路向北,从寿光到内蒙古满洲里,再到俄罗斯赤塔,直至莫斯科,现在合作社年出口蔬菜2万吨,带动辐射周边几十个村,村集体由2009年的0收入增加到2023年的400万元,合作社也被评为“国家级示范社”。
  老百姓富起来后,崔玉禄没有就此停下脚步,而是坚定不移以品质求生存、向市场要效益,以优质实现优价。他带领崔岭西村建设现代农业园区,配套高标准分拣包装、冷链仓储和智慧管理服务中心,园区39个高标准大棚统一配备智能化硬件设施,农户足不出户通过手机App就可实现遥控放风、补光、加湿、浇水、施肥,每个大棚节约劳动力40%、亩产效益提高30%。
  同时,投资600余万元打造“西旺”数字家庭农场,推动了蔬菜产业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真正实现了一部手机玩转一个农场。为全面提升园区内蔬菜品牌附加值,崔玉禄聘请北京农林科学院教授试验种植“原味一号”草莓番茄,成功打造“崔西一品”果蔬品牌,先后获得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生产基地认证和全球、中国良好农业规范体系“双认证”(GAP),成为北京冬奥会蔬菜直供基地,为寿光蔬菜抢占国际市场打上了“身份证”“通行码”。
  从组织振兴到全面发展,敢想敢拼的崔玉禄开始琢磨如何让村民过上品质生活。他对崔岭西村实行了全面改造,建设公寓楼实现了村庄社区化、住宅楼房化,让村民们感受到城市般的宜居环境;建设崔岭联办小学和幼儿园,让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优质教育;打造党建文化主题公园,建设文化礼堂,配备老年活动中心、村史馆、图书室、四点半学校、老年食堂等,村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持续提升。同时,在公寓楼生活区和大棚种植区全面推行一贯到底的网格治理体系,创建“红小西”网格长工作室,打造“我为大家守一夜,大家为我守一月”志愿服务品牌,“全天候”“零距离”了解群众诉求、化解群众急难。
  秉承“一个村富了不算富,大家伙都富了才算富”的理念,崔玉禄抓住村党组织“跨村联建”契机,以崔岭西村为核心,组织周边6个村联合打造“红领丹河”乡村振兴样板片区,并与有意愿发展蔬菜产业的地区开展跨区域结对共建,推动产业模式整体输出。近年来,崔岭西村还先后与河北雄安新区、江苏徐州、青岛胶州等地合作建设“飞地园区”5个,为拓展创新“寿光模式”,示范推动蔬菜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了崔西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