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科技学院

构建“1+3+5”社会服务体系 培养应用型人才

(2024年11月1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春晖
  潍坊科技学院围绕建设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以质量著称的应用型特色名校办学定位,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坚持校地共生、协同创新,推进产业学院建设,推动产教融合做真、做实、做优,构建“1+3+5”社会服务体系,取得了良好的办学效益和社会效益。
  围绕人才培养设置学科专业
  潍坊科技学院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围绕这“一个中心”,不断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学校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对接山东省十强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以及潍坊支柱产业发展需求,精准调整学科专业设置,实施学科专业一体化发展,着力打造了一批地方急需、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重点打造农业、机械、电子信息、材料与化工、资源与环境五大学科,建设了园艺、软件工程等省一流专业和国家优势专业,成立“山东省蔬菜种业发展智库”平台。
  学校先后与全国蔬菜质量标准中心、寿光蔬菜产业集团等10余家行业企业合作成立智慧蔬菜产业学院,与潍柴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潍柴现代产业学院、歌尔产业学院、现代海洋精细化工产业学院等13家产业学院,形成了企业导师来源地、学生就业基地、应用型科研项目来源地、教师挂职锻炼基地、企业岗位课程来源地、企业培训基地、毕业设计题目来源地、教学实习基地“八合一”的校企融合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习实训基地262个,实现了“学校教师、企业师傅”双元协同育人,打造出互补、互利、互动、多赢的人才培养创新平台。
  “三全保障”推进全面社会服务
  推进全面社会服务是潍坊科技学院持续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之举和迫切之举。为此,潍坊科技学院将全员作为人力资源的重要保障,全过程作为纵向深入的重要保障,全方位作为横向覆盖的重要保障,全面增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能力。
  潍坊科技学院逐步打破了对于提供社会服务人群认定的惯性思维,号召每一位教研人员、行政人员以及教辅人员响应参与,让每一位教职员工都能立足自身岗位领域、瞄准社会服务目标、积极发挥社会服务作用效能。
  学校实现全过程社会服务,深度融入社会服务的前、中、后三个时期。前期落实好信息收集、计划制定、项目对接、人才输送等工作;中期持续跟进项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及时反馈;后期开展善后收尾、成果考核、绩效评价、意见反馈等工作。
  学校以应用型品质高校为办学定位。面向政府、企业、研究机构以及社会各界组织,通过规划、咨询、教育、培训、课题、报告、人才培养、产学研合作等方式开展能够影响学校周边区域乃至服务全省、辐射全国的社会服务格局。
  构建全面社会服务的新格局
  潍坊科技学院创新实施完善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盘活社会服务资源要素,拓展社会服务内容空间,强化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优化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五大举措”,构建起全面社会服务的新格局。
  学校从机构设置、管理制度、运行机制三个方面健全社会服务体制机制,给大胆创新、勇于尝试的先行者舞台,增强干事创业的信心。
  同时,学校积极将现有的课程资源、知识资源、学术信息、研究档案进行整合并且以线上或线下的形式面向社会公开,打造互联互通、人人共享的资源服务新局面;在优先保障教育教学的前提下向社会开放校内体育馆、图书馆、实验室等场所;积极运用校内科研设备与研究人员开展校企合作研发等,为社会提供全面的服务。
  学校还积极拓展社会服务的内容空间,利用学校教学、科研、体育、场地等设施资源,信息资源以及其他可以利用的无形资产等为社会提供各种服务,并对有关社会公众的福祉和利益提供无偿服务等。
  学校将社会服务能力建设作为社会服务取得成效最根本的保障,注重社会服务能力的锻炼与培养;精准把握社会需求,及时了解与掌握区域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现状,对症下药;借助互联网技术革新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潍坊科技学院还建立配套完善的社会服务考核评价体系,强化全校上下对社会服务工作的重视程度,切实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