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好考核“指挥棒” 提升干部“硬担当”

(2024年12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李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鲜明树立选人用人正确导向,大力选拔政治过硬、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实绩突出、清正廉洁的干部,着力解决干部乱作为、不作为、不敢为、不善为问题。加强和改进干部考核工作是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各项决策部署在基层贯彻落实的重要举措,是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减少“能者多劳、庸者逍遥”现象的重要抓手。发挥好干部考核的“指挥棒”作用,才能真正把符合事业发展需要、符合人民群众要求的好干部培育出来、选用起来,以过硬作风为建设更好潍坊贡献力量。
  “锚定目标”明标准,提高政治站位。用好考核“指挥棒”,首先要确定考核标准。考核标准应全面且科学,既要看干部的政治素质,是否对党忠诚、政治过硬,坚决贯彻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又要看工作实绩,是否能在其位谋其政,切实推动地方发展、为群众谋福祉。同时,还要考核干部的担当精神,看其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是否敢于挺身而出,勇于承担责任,而不是推诿扯皮、逃避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清晰、全面的考核标准,才能让干部清楚努力的方向,知道什么是组织所倡导和鼓励的,什么是不可为的。立足新阶段、对标新目标、落实新要求,要以更大气魄、更严标准、更实举措,用好考核“指挥棒”,提升干部“硬担当”,推动各级干部围着考核转、盯着目标干,以高质量考核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打好刻度”定规矩,凝聚干事合力。综合考核既看结果又看全程,既看业绩又看趋势,既看定量又看定性,要坚持考在经常、严在日常、抓在平常,才能充分激发干事积极性。考核方式多元化,不能仅仅依赖于年终考核,而应将日常考核与定期考核相结合,过程考核与结果考核相并重,在考核内容和标准的设置上,采用量化方法,将“德”“能”“勤”“绩”“廉”细化分解为多个项目,采用制度化、常态化、多样化考核建立知事识人体系,充分利用日常考核成果,综合年度、专项、任期考核,盘活考核机制,通过从小事上看德、难事上看能、大事上看绩、分外事上看勤,实现为干部“精准画像”,考核结果与干部的选拔任用、培养教育、激励约束等紧密挂钩。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形成“能量化、可比较、有区分”的考核结果,防止考核工作凭印象作评价、凭感觉下结论,把干部考核打造成强化激励约束、推动工作落实、促进事业发展的制度“利器”。
  “量出准线”树导向,激励担当作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广大基层干部更要牢记使命、勇于担当。而要激发基层干部担当作为,关键在于让有为者有位,让实干者吃香,让担当者无后顾之忧。考核工作是对领导干部的德才素质作出综合评价,是衡量各项工作成效与人员表现的重要举措。“考”是基础所在,通过科学合理地设定考核指标、严谨细致地开展考核流程,方能全面、准确地了解被考核对象的真实情况。“用”是关键环节,考核结果若只是束之高阁,那便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唯有将考核结果真正运用起来,才能让其体现出应有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推动工作进步、激励人员奋进的积极作用。让优秀者获得应得的认可与机遇,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平台施展才华,形成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励更多的干部积极进取、担当实干,也促使落后者受触动、受警醒,查找问题原因、激发干事动力。要将考核结果作为年度室部和个人评先评优、提拔重用的重要依据,对考核为后进人员的,由分管领导对其进行约谈,强化结果运用,实现正向激励。对于那些考核不称职、不作为的干部,要进行严肃的批评教育,必要时进行组织调整,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用人导向,从而实现整体效能的提升,让综合考核工作成为事业发展的有力“助推器”。
   (作者系高密市井沟镇党委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