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周晓晴
5月11日,在潍坊学院举行的山东省2025年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启动仪式现场,一组数据引人注目:水资源总量不足全省的十分之一、全国的千分之一的潍坊,已实现“省级节水型城市”市域全覆盖,成功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5个,数量居全省第一。这座缺水城市正上演着一场“滴水成金”的绿色发展生动实践。
一把“标尺”量出节水新高度
在青岛啤酒(潍坊)有限公司的智能化生产线上,机械臂精准抓取酒瓶,在循环水系统中完成清洗作业。
企业包装部工作人员介绍,企业创新采用“末水首用”工艺,将最后一道喷淋水回收用于首道冲洗,仅此一项,一年就能节水5万多立方米。这样的节水场景,在潍坊工业企业中已成常态。
水,是生命之源,更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石。面对人均水资源量不足全国均值八分之一的严峻现实,潍坊以“绣花功夫”推进节水革命。
“过去用水吃‘大锅饭’,现在每一滴水都得精打细算。”市市政公用事业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城市用水结构中,非居民和特种用水是重要领域。为此,他们将中心城区2.8万户非居民用水户纳入计划管理,分批集中核减城区近400家重点用户用水计划,累计减少指标300万立方米。
“阶梯水价”政策更让节水成为硬约束。数据显示,潍坊年均征收超定额加价水费超300万元,用水效率得到显著提升。
一条管道“链”起循环经济圈
潍坊特钢集团厂区内,一组粗大的再生水管道格外醒目。这些来自8.5公里外污水处理厂的“工业血液”,每天为高炉冷却提供1万立方米再生水。
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减轻城市污水处理负担,潍坊特钢集团与政府部门合作,建成浞钢(宝通街-潍坊特钢段)再生水管道工程,管道沿途,华电(潍坊)发电厂等“用水大户”串联成网,形成了一条“再生水经济带”,不仅大幅节约了水资源,也显著降低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在废水资源化利用方面,潍坊率先布局,在全省率先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全市90%以上的污水处理厂出厂水达到准Ⅳ类标准。潍坊还将再生水纳入城市供水体系,持续推进再生水管网、泵站等设施建设。2024年,华电(潍坊)发电厂、潍坊特钢集团、山东海化纯碱厂等重点用水企业年均利用再生水近500万立方米。
目前,潍坊中心城区再生水年利用量突破1亿立方米,利用率达55.9%,居全省前列,且再生水循环利用范围还在持续扩大。
一场“接力”跑出全民节水新风
城市节水,基层是关键阵地。走进“山东省节水型高校”潍坊学院,校园路面采用全渗透式铺装,雨水顺着渗排管排流入校园人工湖;安装感应式冲便控制器、便捷自闭式水龙头等节水器具;建设中水处理厂,回收生活污水用于冲厕……一系列举措让学校年节水近百万立方米。在潍坊,这样的创新实践正从“盆景”变成“风景”。
标杆引领的背后,是一套标准化创建体系。着眼于夯实城市节水工作基础,潍坊建立标准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工作机制,目前,全市累计创建省级节水型企业、单位和居民小区447家,占全省总量的15.1%,数量居全省第一。同时,潍坊加快推动省级节水标杆单位创建,全市建成省级节水型高校14所、省级节水标杆单位14家,示范带动各行业强管理、提质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