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融合教学新路径

——潍坊外国语学校开发实施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课程

(2025年05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本报记者 赵春晖
  通讯员 马晓磊 王燕凌

  今年以来,潍坊外国语学校坚持以课程改革为契机,不断更新教育理念,构建更加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的课程体系,并以数学学科为突破口,聚焦数学主题学习课程开发与实施,探索跨学科融合教学新路径,着力培养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卓越能力,全面提高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坚实而宽广的基础。
  立足课程内容
  构建“双向三维”课程体系

  潍坊外国语学校根据小学数学课程内容,进行主题课程的设计与开发,初步构建起“双向三维”课程体系,致力于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深度理解。
  据悉,“双向”是指从“纵”“横”两个角度出发设计课程框架。“纵”是指从一至六年级的视角出发,整合数学核心素养目标与课程内容,分类设计学习主题,从而形成贯穿各年级的主题脉络。“横”是指依据各年级学生特点和需求,细化确定适合本年级的学习主题,使其更贴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三维”则是针对数学教材中“综合与实践”板块的主题学习,聚焦教学重难点和学生兴趣点开发的主题学习及聚焦生活问题的研究性学习主题,以此形成系列化的数学课程,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和跨学科学习的能力。
  学校利用毗邻潍城区自怡园的地理位置优势,开发系列“自怡园里的数学密码”系列课程,让学生们在游玩过程中沉浸式体验数学的魅力,明白数学在实际场景中的应用,帮助学生进行生动的数学主题学习。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探索主题学习实践模型

  潍坊外国语学校开展主题学习的实践性研究,着重探索如何明确主题、确立目标、以评价引领,细致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跨学科学习的核心素养。
  学校根据学习需求确定学习主题。针对选定的主题,提炼大概念并确定主题素养目标,接着根据目标制定实施计划,聚焦“从哪里融合、融合什么、怎么融合”三个问题,搭建主题学习实施框架。同时,按照“明确目标-制定计划-活动探究-成果提炼-展示交流-评价反思”六步骤实施主题教学。遵循“教学评一致性”原则,具体活动实施设计要以目标为导向,根据真实的评价任务细化分解为子任务、问题链等,由浅入深设计系列探究学习活动并组织实施。
  建多元化评价机制
  激励学生进步发展

  深入实施课程研究与改革,离不开多元化评价体系的支撑。针对每个主题的学习,学校通过达标检测、问卷后测、自我评价等方式,借助总评价标准和分板块评价标准,引导学生根据本次主题学习的参与情况及目标达成情况,对自我表现进行全面评价。学校重视实施长效增值性评价,借助电子画像,针对学生个体实施精准诊断,根据反映出的学生差异,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借助“积星表”、个性档案等方式,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以正向评价激励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
  以数学跨学科主题学习为锚,筑牢课程建设根基。潍坊外国语学校小学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的实施,有效促进学生对主题内容的深度理解,丰富了学生的活动经验,拓展了学习视野。同时,提高了教师的课程开发意识,引领教师走出学科禁锢,从大的宏观背景中拓宽学科理解,推动数学与其他学科融合,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打造潍坊外国语学校的品牌特色,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优质的教育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