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瑗
通讯员 张昊东 邢益嘉
近日,在潍坊青州220千伏合军Ⅰ、Ⅱ线的65号铁塔下,伴随着一声清鸣,一架无人机吊起一台造型独特的机器人,平稳飞行至线路上空,蜻蜓点水般将机器人放置在绝缘子串上。
“检零机器人到达作业位置,开始检测。”指令下达,机器人启动自主巡检程序,沿着导线匀速行进。地面上,测量数据同步传输到手持终端,绝缘子电压曲线及判定结果一目了然。
“这在过去,用机器人对绝缘子进行零值检测还是难以想象的。”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智能巡检班技术员郑玉浩一边注视着手中的屏幕,一边同记者说。
传统的绝缘子检零工作,需要作业人员穿戴约5公斤重的装备,通过防高坠大挂钩一步一挂,爬上近30米高的铁塔,在220千伏带电线路旁,手持绝缘杆触碰绝缘子,凭借肉眼观察火花、耳朵捕捉放电声来判断绝缘子是否存在缺陷。
“一串绝缘子有三四十片,拿着三斤重的绝缘杆逐片检测,注意力需要高度集中,不能漏检,更不能错检。”郑玉浩回忆道,“完成一基双回铁塔上的12串绝缘子检零作业,至少需要3个小时,如果遇山区地形,耗时更长,对作业人员是个很大的考验。”而这样的作业,在国网潍坊供电公司平均每年要开展130余次。
“现在有了它,可以说是对传统检测方式的一种颠覆。”郑玉浩指着检零机器人,语气中带着几分自豪。
短短30分钟,这位“全能巡检员”不负众望,顺利完成一基同塔双回铁塔432片绝缘子的精细化检测,不仅清晰标注了位置坐标,还生成了专业的分析报告,为后续的消缺工作提供了精确的“作战图”。
从“凭经验”到“看数据”,这场科技蜕变的背后,积淀着国网潍坊供电公司输电运检中心科技创新团队一年多的努力。
“我们从2024年2月启动绝缘子检零机器人研发项目,那时摆在我们面前的技术难题可不少。”研发团队成员李英涛说道。
检零机器人需要在高空的绝缘子串上工作,不仅要挂接紧固、适配不同型号绝缘子,更要适应高压输电线路复杂的电磁环境。“所以我们的检零机器人采用的是双橡胶履带行走的T型结构,下方配备开合导向板,根据绝缘子盘径自动纠偏,提升了适配性,也保证了爬坡过障能力。”
而在抑制电磁干扰方面,机器人采用全绝缘材料设计来做好电磁屏蔽,前后配备高性能激光雷达,实现绝缘子、金具、联板位置精准感知,并且搭载机械触发终止开关,一旦出现电磁干扰自动归位。
适应作业环境是基础,核心还是要提高机器人检零作业的精准度。在硬件上,前后双探针设计让检测无死角全覆盖;在软件上,通过程序设计可一键启动,实现全流程自动化作业,而最关键的是建立数据库,让机器人的判断更精准、更智能。
“我们在实验场地模拟不同测量场景,形成了电压分布数据库,再将机器人的测量数据与之对比,不断优化,使零值判断准确率达99.8%,相较于传统经验判断,误差率从20%降至±1%。”
这台仅有3公斤重的机器人,凝聚着18项技术突破,实现了检零业务全流程数字化,极大提升了作业便捷性。“这不仅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我们对本质安全的追求。”郑玉浩说。如今他和同事们登高爬塔的次数越来越少,“少爬一次铁塔,就少担一份风险。”朴实的话语,道出了这项革新的安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