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文婷
东方属木,其色为青。作为古九州之一的青州,积淀深厚的文脉根基,得自然山水的资源优势,用乡村全面振兴的精彩之笔,描绘出一幅农文旅融合的锦绣画卷。
在这里,文化不单是尘封的古籍、文物,更是流淌在村庄、绽放于枝头的活态基因。从邵庄镇王家辇村的齐风古韵到王府街道井塘村的石屋石巷,从独特的齐文化墙绘到醉人的繁花盛景,这座历史名城正以文化为魂,为农文旅融合注入独一无二的辨识度与生命力。
在这里,农业是融合的根基,为文旅产业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发展土壤。青州正通过科技赋能、链条延伸与模式创新,着力构建全链条、高附加值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花卉产业逐渐演变成链条完善的千亿级集群,山楂系列制品占全国份额的70%,青州蜜桃、青州银瓜美名远扬,这片土地价值实现几何级增长。
在这里,旅游是脉络,连接起农业资源与文化灵魂。青州突出齐文化地域特色,盘活山、水、林、田等优势资源,形成了“东部现代花卉、西南山地康养、中部古村风情、北部农耕休闲”四大乡村旅游产业集群,年均接待游客800万人次,辐射带动36.7万人实现增收致富。
文化为魂、农业为基、旅游为脉。青州市以产业为支撑,以共同富裕为目标,走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农文旅融合发展之路,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以文为魂,唤醒沉睡的文化基因
盛夏时节,阳光炽热,在近40摄氏度的晌午,记者抵达位于邵庄镇山头村的凤凰引艺术民宿片区,进村路曲径通幽,石头墙农家屋、齐文化元素装饰品独具一格,周边绿树青山,入目皆是风景,这就是凤凰引艺术民宿片区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
这里依凤凰山而建,在深入挖掘利用本地凤凰文化、状元文化和齐文化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村里的闲置石头房和闲置宅基地,用艺术设计盘活闲置院落,用本地文化点亮残垣断壁,文化加持让这里完成了凤凰涅槃、村庄蝶变。
“以此为基点,我们不断探索‘露营+’‘赏花+’等融合发展模式,辐射带动周边村落,实现资源共享、抱团发展。现在的凤凰引艺术民宿片区已成为游客打卡、家庭聚会、好友聚餐、单位团建、学生研学的佳选地。”山头村村委会主任李明金表示。
在农文旅融合版图中,青州正逐步将抽象的文化符号具象化为沉浸式体验项目,深度挖掘本地独特的历史脉络、民俗风情、农业资源与人文底蕴,培育更多兼具辨识度与感染力的文化IP。
位于邵庄镇黑山脚下的小村落——王家辇村,相传因齐王停车辇而得名。找准地域特点,王家辇村结合古村实际和齐文化特点,建造了乡村记忆馆、齐国古大门、齐国古币等村庄新地标,让村民和游客在这里“读到”更多的文化元素。
于村内漫步,用大规模墙体彩绘建成的“成王之路”引起了记者注意,连绵一条街的墙面上绘有20余幅齐国传说故事,让那段历史穿梭时空与游客“撞个满怀”。浓厚的齐文化氛围,引得游客纷纷驻足,目前这里年接待各级考察研学团队120余批次,吸引游客5万余人次,带动村民年增收300余万元。
文化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美丽乐章已然奏响。
青州市坚持“文化立村”理念,以跨村联建为抓手,统筹整合片区优质资源,将王家辇齐文化、见南山耕读文化、凤凰引状元文化、齐风青韵非遗研学基地等核心节点有机串联,并对井塘古村、王家辇村等23个传统村落实施“微改造、精提升”,在保留原始风貌的同时,精心培育“花朝节”“孝文化艺术节”等特色文化品牌,让传统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融入现代生活。
以文为魂,描绘乡村全面振兴的新图景,青州千年文脉与时代新风交融共生,成为深度融入农业肌理、提升产品价值、塑造地域品牌的核心驱动力,古城文化底色愈发厚重。
以农为基,重塑乡村产业价值链
在中国北方最大的花卉批发市场——青州花卉苗木交易中心,目之所及,尽是仙客来、蝴蝶兰、君子兰等各式鲜花与盆栽,无数“小花朵”汇聚成“大产业”,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
花卉产业“一路生花”,绽放“美丽经济”。目前,青州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盆花生产中心、交易中心和花卉物流中心,花卉年交易额达150亿元,盆栽花卉、草花总产量占国内市场的一半以上,全国每五盆多肉植物就有三盆来自青州。
在鑫和兰谷蝴蝶兰研发集散中心的花卉大棚内,月光美人、黑天鹅、圆舞曲、黄金满堂等蝴蝶兰品种“争奇斗艳”,绽放富民新图景。
“这里采用‘片区+产业+村庄’的发展模式,周边村庄搭建起利益共同体,项目全部运营后,可年产高品质蝴蝶兰3000万株,出口鲜切花600万枝,带动周边约500人就业。”鑫和兰谷蝴蝶兰研发集散中心经理王立军告诉记者。
在青州市,像鑫和兰谷这样的规模企业还有60多家,千万级花卉企业更是多达120家,带动形成了136个花卉专业村,带领一大批花农增收致富。
“美丽经济”从抓前端研发开始。青州市与中国农科院等15所科研院校建立稳定合作研发关系,建成了山东省首家花卉院士工作站等10家花卉研发机构,成立了全国唯一一家现代花卉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以科技为引领,花卉产业逐步壮大。
做大花卉产业后,青州没有止步不前,而是锐意创新,在“学科交叉”上做文章,推动花卉与旅游、文化、医疗等产业融合发展,开发了一批高附加值的花卉工艺品、食品、医疗保健品等,并先后培育了多个花卉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园区和企业,大大延长了花卉产业链条。
在青州农文旅版图中,始终以农业为基础,牢牢把握“农”的根本。
在王府街道郑家村,一行行桃树郁郁葱葱,一颗颗桃子挂满枝头。作为青州蜜桃的最早种植村之一,郑家村已经有40年种桃的历史,是青州蜜桃的核心产区之一。
“近年来,我们瞄准乡村旅游发展机遇,以花为媒,连续举办了两届桃花节,实现了从‘种桃树’到‘卖桃景’的升级,发展起了集赏花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桃花经济’,进一步扩大桃产业的品牌影响力和知名度。”郑家村党支部书记刘洁告诉记者。
从“论斤卖果”到“按体验收费”,青州农业的蜕变印证:只有当土地真正成为价值创造的源头,农文旅融合才能获得永不枯竭的生命力。
持续拓展产业链,激活乡村全面振兴新动能。在青州市国丰食品有限公司,一颗颗红彤彤的小山楂在这里变成酸奶山楂球、酵素益生菌山楂、山楂糕等深加工产品,完成“七十二变”,畅销全国。
近年来,青州形成了涵盖标准化种植、山楂贮藏、产品加工、物流配送等行业的全产业链条,年产山楂制品20余万吨,占全国山楂制品市场份额70%以上,占国际市场份额30%以上。
林果花产业全方位聚合,锻造富民产业“金钥匙”,支撑青州农文旅融合的产业底子愈发厚实。
以旅为脉,构建全域旅游新格局
在齐鲁天路潍坊青州段,沿途峰峦峭壁、叠嶂起伏,极目远眺,红黄绿相间、绚丽多彩。途经王坟镇胡林古村,一道道石堰墙错落有致,一栋栋民居古朴静谧,犹如置身美丽的山水画之中。
“先有胡林古,后有青州府。”胡林古村是一座千年古村落,坐拥万亩生态林场,森林覆盖率高达95%。如何把环境优势、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
该村通过招商引资,成立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将生态修复、植树造林、小流域治理、高标准农田与景区工程融为一体,因地制宜建造亭台楼榭等人文景观,实现了自然与人文的有机衔接。
“如今,我们村已成为青州西南山区最大的旅游集散地,年接待游客50万人次,提供300余个就业岗位,带动村民每年人均增收3万余元。”胡林古村党支部书记孟庆利说。
盘活山、水、林、田等优势资源,青州不少村庄端起了“金饭碗”,吃上了生态饭,旅游业与文化、农业、花卉等产业融合发展的乡村文旅产业空间格局逐步形成。
在弥河镇,从桐峪沟老村脱胎换骨而出的民宿——桐峪里,静谧的周边环境和现代舒适的设施陈列,吸引着众多游客慕名而来。“许多外地游客都是来我们民宿小院体验慢生活的,到周末和节假日基本处于满房状态。”九龙峪景区负责人边永胜告诉记者。
依托桐峪沟旧村及周边优良自然环境,青州市对包括桐峪沟在内的九龙峪片区进行提升改造,蹚出了一条“一地生四金”的新路子,土地流转生“租金”、务工赚“薪金”、股份合作分“股金”、种植得“现金”,切实带动农民增收。
“过去,村里每家就靠着种地有点收入,现在家里的土地都流转给了景区,我们在景区里上班,工资高,年底村里还有分红。”在九龙峪景区上班的村民盖宝成高兴地说。
民宿成为发展乡村游的“新武器”。青州正以高品质民宿吸引游客由“过路游”向“过夜游”转变,打造出古城、云门山、九龙峪、西南山区四大民宿产业集群,发展精品民宿58家,年接待游客11.8万人次、实现收入2300余万元。
看历史、看山水、看书画、看花卉,青州做好“融”字文章,横向融合资源优势,打造乡村振兴示范片区,促进农文旅融合、产加销贯通;纵向传承历史文脉,深度挖掘各地历史文化、民俗传统,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走深走实。
将立足资源禀赋与塑造“审美体验”相结合,这座城市愈发有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