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变成“聚宝盆”

——滨海区因地制宜发展“四区五业一品”助力村民增收致富

(2025年07月0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工人正在采摘玫瑰花。(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于 菲
  通讯员 袁明国

  立足区域资源禀赋,凭借创新思维与不懈探索,滨海区因地制宜助力村民增收致富,让盐碱地摇身一变成为“聚宝盆”,特色好品更成为乡村振兴的强劲引擎。
  日前,在滨海区芳青玫瑰园,大片玫瑰绽放,工人们穿梭在花丛间,熟练地采摘着娇艳的玫瑰花瓣,随后将其送往车间,精心加工成香气四溢的玫瑰红茶。
  每年4月到6月,都是玫瑰花瓣采摘的黄金期,周边村民成为企业招工的首选。“我们选育改良的芳青玫瑰已经在滨海种了近3000亩,到了开花的季节,最多的时候,每天都有两三百人在这里摘花,在车间内加工产品。”芳青玫瑰园总经理袁方清说。
  从单一的鲜花种植,到如今集玫瑰种植、深加工、文旅体验于一体的综合性产业园,芳青玫瑰园不仅激活了周边闲置的土地资源,更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新引擎”。央子街道前岭子村党总支书记王洪全对此深有感触:“玫瑰园的落户,让村集体每年增收30多万元。不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采花季时,人均年收入更是能增加数万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今年以来,滨海区按照“四区、五业、一品”思路,发展盐碱地肉牛奶牛示范片区、盐碱地玫瑰肉苁蓉休闲农业示范片区、盐碱地果蔬种植示范片区、育繁推一体化现代渔业示范片区等四大片区,打造村党组织领办物业、盐业、旅游业、种养殖业、工商业等“五业”齐头并进、独具滨海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品牌,让特色好品成为撬动乡村振兴的新支点。
  在盐碱滩上发展特色农业,最典型的代表就是肉苁蓉产业。山东乐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把在防风固沙方面具有独特优势的柽柳引进到了滨海,并成功将肉苁蓉“嫁接”至柽柳根系上,首创了“柽柳+肉苁蓉”林下种植模式,在滨海大面积种植。
  “肉苁蓉四月收鲜品,一亩地能产1200公斤,一年产量可达30吨,深加工后产值翻几番,我们这里柽柳的种植面积接近3000亩,肉苁蓉种植面积2000亩左右,产值接近1200万元。”山东乐道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办公室主任赵传胜说。
  盐业,作为滨海区的传统优势产业,自20世纪50年代起,便一直是当地村集体收入的重要支柱。在大家洼街道周疃二村,村里的五副盐场原盐年产量达一万多吨,能为村集体带来收入100万元左右,并为村中的高龄劳动力提供就业岗位。
  乡村要振兴,产业是关键。滨海区积极探索“产业+”新模式,依托芳青玫瑰、肉苁蓉等优质产业,推动村企联建合作开发,深度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打造“盐碱地+特色农牧业”,大力发展了众多能够带领居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产业,培育了“滨海红”苹果、周疃葡萄、南陈桃、肉苁蓉、碱地黑牛等一批知名特色农畜品牌,推动高端畜牧、特色种植等农业板块多元化、集约化发展,为周边村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不断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释放新活力,走出了一条盐碱地上的乡村振兴路。
  “滨海区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有着自己独特的优势和发展特色,我们每个村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除了党支部领办合作社这一系列途径之外,我们还探索成立强村公司、共富公司来推进村集体实现更多的增收,下一步,我们将聚焦各个村的实际情况,力争探索出每个村独具特色的发展方向,推动村集体增收,群众致富。”滨海区党群工作部副部长薛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