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石莹
在山东广通蚕种集团采访,记者惊叹三连。一是“菁松”“皓月”“云秋”这些诗情画意的名字,竟然是蚕宝宝的品种名称;二是养着几百万只小拇指般大小粗细蚕种的基地里非常安静,不闻吃桑叶的“沙沙”声,只见蚕宝宝们抱着饲料努力“干饭”;三是广通蚕种的养殖基地是一座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养蚕楼,在这座老楼里,广通蚕种用工业思维进行农业养殖。
一座40年“高龄”的老房子,澎湃着农业新质生产力。
广通蚕种坐落在古青州府衙的台基上,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山东蚕丝劝业场,“作为蚕种行业的头部企业,除了自豪感,还有使命感,总想着如何将养蚕这个古老的产业在我们这一代人手上出新出彩。”山东广通蚕种集团董事长连海刚说。
蚕农养蚕是非常辛苦的,在蚕宝宝“疯长”期,晚上都不能睡个囫囵觉,每隔几小时就要起来加桑叶,并且还受季节、天气和地域限制——高原高寒地区不能养,冬季也不适宜养。
如何让蚕农省心省力,如何破解地域和时间限制,广通蚕种用工业化思维破解农业难题。
“破解季节限制,先从饲料入手。我们用桑叶粉、豆粕等原材料研发了养蚕饲料,再选育对饲料摄食性好的蚕品种,经过一代代不断改良驯化,蚕的食性就会稳定,就可以培育出能够用饲料喂养的蚕品种,没有新鲜桑叶的季节也可以养蚕。”山东广通蚕种集团执行董事房德文介绍。
有了饲料和新蚕品种,广通蚕种又在老养蚕楼的基础上,改造成了人工饲料养蚕“车间”,他们的改造完全就地取材,例如把一条粗布床单浸湿挂在养蚕床旁,就得到了一条能隔热防辐射还能保持空气湿度的“养蚕神器”。
基于多年经验的朴素创新,带来的是生产力的裂变扩容。
广通蚕种研发出全球首台智能蚕蛹雌雄鉴别机,还设计研发了蚕种自动浸酸、消毒、选卵、装盒、贴标及自动计数调查软件等一整套实用化机械设备,建立了国内首条蚕茧削茧、蚕蛹鉴别生产流水线,蚕种生产过程的机械化、自动化、数字化引领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极大提升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一只蚕宝宝,从出生到成茧大约要长大一万倍,在这个过程中,它们要不断蜕掉原有的旧皮,长出新皮。农业产业的变革也是如此,打破固有思维和路径依赖,就能不断焕发新机。
宋代诗人赵汝鐩曾写“每天蚕时候,村村多闭门。往来断亲党,啼叫禁儿孙。不惜兼旬力,将图终岁温。殷勤马明祝,灯火谨朝昏。”如今,在广通蚕种的推动下,蚕农不需要“啼叫禁儿孙,灯火谨朝昏”也能岁稔年丰。
秦光欣是安丘市大盛镇秦家庄村村民,“我和广通蚕种合作十几年了,他们发来蚕种我来养蚕,结茧后他们再回收。除了稳定的收购价格,还有技术员上门指导。”秦光欣说,当地一年可养两季蚕,每季养8张蚕,每张产茧120斤以上,全年收入8万元左右。
农业新质生产力引领企业发展不断迈向新高地。连海刚说,广通蚕种已经成为国内最大的蚕种生产企业,年产桑蚕一代杂交种高达200万张,原种超过10万张,占我国蚕种产量的20%以上;年出口量超过50万张,占我国蚕种总出口量的80%以上,在国内外设立了10个蚕种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