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优质文化资源
直达基层机制的青州实践

(2025年07月12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红英

阅读提示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旨在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推动文化资源高质量、高效率、更公平地惠及基层,让人民群众享有更加丰富、优质、便捷的文化服务。这一机制的提出,既有利于解决各地区文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突出问题,也与城乡融合发展的部署形成互补。青州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在落实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方面具有独特优势,应以此为契机,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为加快文化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深挖资源打造特色供给。青州文化底蕴深厚,既有龙山文化、东夷文化遗址,也有佛教文化、古城风貌和红色文化资源。打造“青州特色”供给体系,需立足本土文化资源禀赋,系统梳理文化脉络,提炼核心文化标识,开发多层次、差异化的文化产品供给结构。古城风貌、红丝砚制作、挫琴艺术等特色资源,以及范仲淹、李清照等历史名人的文化印记,构成了青州独特的文化标识。对青州古城建筑群、博物馆馆藏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以及历史名人遗迹等文化瑰宝进行系统整理,建立起完整的文化资源数据库。在文化产品开发方面,针对不同群体实施精准供给。面向青少年群体,依托历史悠久的书院文化品牌,设计开发以国学经典研读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为主要内容的研学课程,通过互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式增强青少年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兴趣。针对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定期组织传统戏曲演出团队深入社区开展惠民演出,邀请专家学者举办地方历史文化专题讲座,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对于农村地区的群众,则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将农民画创作、传统剪纸艺术等富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融入乡村集市活动中,让传统文化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走进百姓生活。
  创新机制打通基层服务“神经末梢”。切实解决基层文化服务“末梢堵塞”问题,创新打造“动态配送+静态活化”的双轮驱动模式,扩展文化服务半径,提升群众满意度,真正实现从“送文化”到“种文化”的质变。构建“流动文化+”配送网络。升级“文化大篷车”服务,配备流动图书车、数字放映设备,形成“行走的文化驿站”,结合“订单式”预约系统,定期巡访偏远村镇;联合物流企业等社会力量建立“文化快递”志愿联盟,在常规配送中嵌入文化服务,形成“包裹+图书”“快递+展览”的特色配送模式。活化利用基层文化空间。整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等场所,植入“青州文化角”特色模块。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将闲置老宅改造成“非遗工坊”“乡村文化客厅”。在保留了传统建筑风貌基础上,植入现代展陈技术,成为集非遗展示、技艺传习、文创开发于一体的复合型空间。
  数字赋能提升传播效能。数字智能技术推动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革新文化生产传播模式。依托数字赋能,可高效整合优质文化资源,实现精准传播。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充分发挥先进数字技术精准分析功能,打造“青州文化云”平台,通过大数据收集并分析群众的文化兴趣、地域差异和文化消费习惯等数据,从而为个性化服务提供有力支撑。丰富文化服务内容。探索“文化+”的新内容新形式,实现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资源数智化转型,开发“5G+AR”沉浸式体验等文旅项目,让优质文化资源与基层群众“直接见面”。完善服务对接机制。运用VR技术构建非遗技艺数字化传承体系,创新“沉浸式体验+互动式学习”教学模式。这一创新既保留了传统技艺的本真性,又实现了现代科技与传统文化的有机融合,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可复制的数字化解决方案。
  强化保障机制,确保可持续性。通过构建系统化的保障机制,既能确保文化服务“送下去”,更能实现文化活力“长出来”,最终形成政府主导有力、社会参与有序、群众受益明显的可持续发展格局。在保障体系建设方面,需要构建财政、人才、设施“三位一体”的保障网络。财政保障是基础支撑。设立文化惠民专项资金并纳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基本保障+绩效奖励”的拨款机制。人才保障是核心要素。积极打造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形成“专职+兼职+志愿者”的梯次结构。建立“县—乡—村”三级专业人才库,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探索“文化特派员”制度,选派专业人才下沉服务。设施保障是物质基础。制定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标准,实施分类改造提升工程。重点完善功能布局,配备数字化设备,打造集阅读、培训、展示、活动于一体的多功能空间。建立设施运维长效机制,确保建得好、用得上、管得住。
     (作者单位:青州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