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方文婷
在今年5月建成投产的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智能拖拉机制造基地内,涂装机器人挥舞机械臂精准作业,AGV无人搬运车来回穿梭,卧式加工中心以微米级精度切削加工拖拉机壳体,近500台工业机器人有序分布在各个生产环节。
在这里,从生产线第一道工序到最终的检测,全程实现了高度智能化,每4分钟就有一台100马力以上的高端智能拖拉机下线,年产能可达10万台。作为国内农机行业首家“智慧工厂”,这座智能拖拉机制造基地正悄然改变着中国高端农机产业的发展格局,以世界级智造水准加速推动中国农机智造跻身全球价值链高端。
从一座“智慧工厂”看全市产业发展韧劲,潍坊制造业正逐步迈向高端“智造”的新阶段。截至目前,全市规上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覆盖率达93%。
这场数字化转型为潍坊带来了什么?
降本增效
实现“量”“质”双提升,赋能制造业“蝶变”
漫步孚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自动化生产场景。在有节奏的机械声中,生产线高速运转。从一根丝、一梭纱、一匹布,到印花、烘干、刺绣、裁剪、锁边,再到最终的毛巾成品,孚日从“织造”走向了“智造”,传统产业“织”出新质生产力。公司总经理肖茂昌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孚日集团员工最多时曾超过22000人,现有员工13000人,产能比当时还增加近30%。”
一增一降间,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向技改要效益,以“智变”引质变,正成为潍坊众多工业企业焕发生机活力的密码。
“数转智改”宛如一颗强劲的“动力心脏”,持续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注入澎湃动能,不仅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还让生产流程趋向标准化、规模化,进一步提升产品质量,实现“量”“质”双提升。
在寿光市鲁丽木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精板车间,一台台带有滚轮的压机引起记者注意。传送带携滚轮“呼啸而至”,搭配下方的近百个滚轴,每15秒能“压”出两张板材,生产效率比以前提升50%以上。
“鲁丽木业产品制造过程全部实现智能化,开料、封边、钻孔、异型加工、分拣等环节实现无缝对接,产品合格率由98%提高至100%。”寿光市鲁丽木业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邵明亮表示。
产品质量有了保证,与企业合作的客户“朋友圈”也越来越大,“潍坊制造”愈发成为全球客商眼中的“香饽饽”。
临朐山坳里的鲁农家庭农场也正在上演一场数智“蝶变”,一间无尘车间里,8台摊煎饼“机器人”一字排开,舀面糊、快速转动鏊子,每30秒就有一张薄如宣纸的煎饼下线。
“目前,我们有20%以上的煎饼出口日韩,他们对产品标准化程度要求非常高,为了迎合市场需求,我们刚刚完成了第四代智能设备升级。智能化改造不是为了节省人工,而是为了提高标准。”朱家峪村党支部书记、鲁农家庭农场负责人曾永说道。
即使再小的工厂也需要“数转智改”,即使再初级的产品加工也需要标准化来控制品质。这是曾永的“创业心得”,也蕴含着潍坊迈向高端“智造”的底层逻辑。
从一张小小的煎饼,到气门芯、商用车轮毂等配套零部件,再到汽车、农机等工程机械,借势“数转智改”浪潮,潍坊企业“方阵”强势崛起。
传统产业“老树”不仅长出了“新枝”,更成为产业发展的参天栋梁,这正是“潍坊制造”向新而生的密钥。
技术突破
掌握更多“独门绝技”,抢占市场竞争高地
作为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山东大业股份有限公司是胎圈钢丝生产领域内当之无愧的行业翘楚。
踏入其子午线轮胎钢丝帘线智能化改造项目撵股车间,撵股机上的10余个转盘高速运转,将股线进一步加紧、收紧、捻制。一个直径一厘米左右的盘料盘条,在经过大拉钢丝、电镀钢丝、湿拉单丝等工序后,根据客户的定制化需求,最终成品甚至能比头发丝细。
制造业的深度智能化,是单项冠军企业能在“一米宽”的领域深耕“百米深”的关键因素之一。智能制造部部长徐金磊一边带领记者穿梭于智能车间,一边娓娓道来企业的“夺冠”秘诀。
“当下的市场环境瞬息万变,被动适应往往只能疲于奔命,唯有聚焦技术研发,主动出击,才能开拓出一片新天地,数智赋能无疑是开启新赛道的密码。”徐金磊告诉记者,自2019年,企业就加快开展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建成了包含数据采集系统、MES制造执行系统、智能检测、智能物流等在内的数字化项目,不断以“数转智改” 赋能产业转型升级。
在“数转智改”的加持下,越来越多的工厂正在变得更“聪明”、更“能干”,制造精度再攀新高峰。
在山东浩信集团有限公司智能工厂,成排的机械臂翻转移动,黄色的自动抓取机器人在轨道上来回穿梭,不一会儿,一个个轮毂新鲜“出炉”,偌大的车间里工人寥寥无几,由机器人担当起制造重任。“浩信集团通过车间精益数字化改造,实现生产过程100%自动化,制造精度可达微米级、超行业标准40%。”山东浩信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海燕向记者介绍道。
借势“数转智改”,这些“头部”冠军企业掌握了更多超行业标准的“独门绝技”,市场竞争力显著提升。
与此同时,在这场数字化转型浪潮中,“后浪”不断涌现,不少企业开始拥有了“逐鹿群雄”的潜力与可能。走进山东富俊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操机员程洪武正在数控机床操作面板上输入程序,机器人根据既定数据,自动化钻孔、扩孔、铰孔。不多时,一个误差保持在3‰毫米以内的模组底座就被加工出来了。这个模组底座将会作为“电机带动连轴器”的一部分,被安装到医疗设备上去。
“企业从标准件的简单加工,逐步转向医疗器械细分领域的非标产品生产,市场竞争力明显提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断进行‘数转智改’,先期投入500余万元更新升级了数控加工中心,新上了生产线。”山东富俊机械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李志强表示。
骨干企业先行先试,示范带动更多中小企业乘“云”而上、借“数”发展。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产业变革,潍坊诸多企业主动安装上了数字化“最强大脑”,用“智造”转型串联起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探索更多“独门绝技”,全方位提升市场话语权,凭硬实力在行业内持续“爬坡登顶”。
新兴产业崛起
加快数实深度融合,更好潍坊乘“云”而上
数字化技术不仅能与传统制造交融,为潍坊推进新型工业化提供强有力支撑,还能不断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创造广阔新蓝海。
决定一座城市未来的,不是将来如何做,而是当下如何布局。近年来,潍坊出台了《潍坊市数字经济发展规划(2023—2025年)》等支持政策,为数字化产业发展铺就了一条“快车道”。
以“数”赋能,以“数”制胜。加快前沿领域布局,不断推动数字经济实现新突破——
“每一个移动光点,代表着一位佩戴了安全头盔的井下工人。这可不是普通的安全帽,而是一款可穿戴的物联网设备,具备定位、通信、报警、寻呼、环境感知等多种功能。”山东矿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秦德财站在亮起光点的智能大屏前,介绍起了公司的智能穿戴设备。
这家“老牌”企业主动迎合工业物联网模式,一边在散料输送装备、建材机械等一众实力产品上“嫁接”数字化技术,一边研发更多新产品,智能焊接机器人等工业机器人表现不俗。
在潍坊,数字化技术催生出了不少产业发展新空间。几间小小的办公室,站上数字化技术“风口”,也能创造出上千万元的产值。走进山东康吉诺技术有限公司,20余名工程师正在电脑前为全国客户的几百套设备“悬丝诊脉”,利用传感器来诊断各种图谱、波形信号,分辨设备出现的问题。
“我们研发的扁鹊平台能通过‘望闻问切’四步,隔空完成设备故障检测,为客户减少90%的故障损失。”山东康吉诺技术有限公司董事卞万良说。
这些企业着重聚焦核心技术突破,推动工业大数据分析、工业应用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逐步成长为智慧化系统解决方案和产品服务提供商,真正实现供需“两头甜”。
再进一步,数字经济与人形机器人、低空经济、元宇宙等新兴产业交融,全面驱动产业向“新”。无论是低空翱翔的无人机,还是灵活精巧的机器人,亦或者是突破次元壁的“元宇宙+”应用场景,都能在潍坊找到足够丰富的生产和应用画面,并从中发现澎湃的数字动能。
在潍坊这片热土上,“数转智改”不仅是技术手段的更迭,更是一场思维重塑、模式再造的产业革命,数智风起、扶摇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