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渠村:胶东平原上的“红色莫斯科”

(2025年07月2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位于马渠村的昌潍县委宣传部旧址。
  □本报记者 陆菁菁 文/图
  在辽阔的渤海莱州湾南岸,昌邑市龙池镇马渠村静卧于平畴沃野之中。这个占地面积一万余亩的村庄奔涌着红色血脉,这里的英雄儿女,从抗日战争烽火初燃直至全国解放,以不屈的脊梁和炽热的忠诚,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印迹。近日,记者来到马渠村,感受那段可歌可泣的峥嵘岁月。
  黑暗最深处,星火悄然燃起。1937年初,马渠村走出第一名中共党员魏汝干;随后,进步青年魏惜珍、李云洁秘密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国难当头,他们毅然返乡任教,成为“播火者”。当年年底,马渠村“民先”组织已壮大至近百人。
  1938年2月,这批热血青年大多投身瓦城起义,成为八路军鲁东游击队第七支队的坚实基干。10月,中共马渠村党支部成立,魏惜珍任书记。党支部一面广泛发动群众,组建农救会、妇救会、青救会等抗日团体;一面选派骨干赴胶东抗大学习,积蓄革命力量。至1941年春,马渠村已然构筑起严密的群众抗日网络,成为昌北地区坚不可摧的“抗日堡垒村”,也成为胶东区的模范村之一。
  日寇铁蹄所至,山河破碎,生灵涂炭。在那段至暗时期,马渠村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据统计,仅1942年,日军先后31次进村“扫荡”,杀害魏汝汉、魏邦田、魏汝行等8人,抢掠耕牛100余头,粮食1.5万公斤,日用家具不计其数。
  马渠村的战略价值,在残酷的战争中日益凸显。它不仅长期作为昌北县委驻地,更深切关系着一条至关重要的秘密通道——渤海走廊。这条由中共山东分局精心经营的交通线,堪称山东抗日根据地的生命线。
  为了切断这条走廊,敌人无所不用其极。1943年初春,驻山东日酋派出“水稻专家”刘洪祥到昌邑,密谋挖河引水,改洼种稻,并借机破坏渤海走廊交通枢纽。昌邑县大队获悉后,立即决定由二中队和50余名马渠村民兵在沟崖村予以伏击,一场精心设计的伏击战由此打响。马渠村民兵陈永年等人以铁耙阻敌车队,县大队战士迅猛突击,焚毁敌车,粉碎了日寇的险恶图谋。
  后勤保障是持久战的根基。1941年秋,马渠村村民在县大队协助下开荒千亩,翌年喜获军粮5万公斤,实现自给。1941年冬,村民们以惊人毅力,在村西挖掘3米宽、2米深、总长80余里的“抗日沟”,形成户户相通、易守难攻的“平原地下长城”,使敌人的“长途奔袭”战术失灵。
  情报战线上的巾帼智慧也十分闪耀。1945年初,敌军重兵盘踞马渠村,在村三官庙安设据点。为了不打无把握之仗,县独立营派妇救会会长迟秋奎回村侦探敌情。迟秋奎以送开水为由进入敌据点,摸清敌军布防,但出村时遭遇阻拦。她冥思苦想,假扮“孝妇”哭丧,智闯敌哨。脱离敌人视线后,她直奔县独立营驻地,将敌军的布防情况向部队首长作了汇报,为全歼敌人立下奇功。
  血与火的洗礼,铸就了马渠村不朽的荣光。抗战时期,这个英雄村落有230余名子弟参军报国,涌现“一门双英”“一门三英”家庭。解放战争时期,参军热潮更是一浪高过一浪,以一次参军115人的“马渠连”再次轰动全县。
  与此同时,马渠村为革命输送了难以计数的干部,被誉为“红色莫斯科”和“革命干部的摇篮”。抗日战争到新中国成立,全村党员发展108名,参军、参政干部(县团级以上)80余名。马渠村这片革命热土,滋养了大批优秀儿女,同时也付出了巨大牺牲。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全村有41人为国捐躯,22人负伤致残。
  这份融入血脉的红色基因从未褪色。步入新时代,龙池镇启动马渠村历史文化展示工程,对30余处历经沧桑的名人故居进行保护性修缮,串联起村内星罗棋布的红色印记。以村史馆为核心,打造4大红色板块,16个展室内的600余件珍贵革命文物,全景式再现那段峥嵘岁月。
  如今的马渠村史馆,已成为潍坊市重要的党性教育基地。马渠村,这座胶东平原上的“红色莫斯科”,正以其厚重的历史与蓬勃的生机昭示世人:由忠诚与牺牲熔铸的精神丰碑,永远烛照未来,辉映着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壮阔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