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静静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城乡融合发展的核心是产、城、人融合。在统筹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上把产业支撑、新型工业化纳入进来,就有利于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而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物质基础。农村产业融合强调的是由一产带动二产、并接二连三,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从而依托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带动乡村全面振兴,进而带动城乡融合发展。具体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力:
产业融合带动城乡产业做大做强
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只有做强一产、做优二产、搞活三产,在农业全产业链上做文章,让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全过程产生价值,才能真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带动城乡产业做大做强。
围绕一产提质升级。因地制宜实施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管理,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引进农业新技术、高科技,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如育繁推一体化技术、基质栽培技术、智能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智能温控系统等。抓牢种业创新主动权,创建现代农业科创中心、现代智能化种苗繁育中心,创新研发果蔬新品种,实现标准化种植、智能化管理,发展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和智慧农业,让科技与农业完美融合。
围绕二产扩群增量。以园区招商、龙头企业招商、产业链招商为载体,按照产业融合化、生产园区化、产品品牌化标准,加快乡村产业全链条转型升级。推动农业与电商物流、文化旅游、休闲康养等深度融合,强化农超对接、农社对接,完善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全产业谋划、全链条发展、全要素保障,真正实现建设一个项目、拉动一链产业、振兴一片区域。
围绕三产扩展业态。充分挖掘本地千百年来传承的乡村文化资源,整合民俗文化、农耕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康养研学等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推动产文旅研一体化发展。将农村现有的自然生态,如花海、荷塘、采摘园等景观串珠成线。举办农民丰收节、马拉松比赛、村BA等,丰富村民精神文化生活。建设研学教育基地,开发农耕田趣、科研探究、村史教育等定制课程。完善经营组织,调整产业规划,一二三产同时发力,撬动城乡优质要素资源双向自由流动。
产业融合带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均等化、标准化、优质化。
推动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的同时,必将带动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提档升级。产业的发展需要农村过硬的基础设施为依托,同时产业的发展也会促进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要以实施乡村建设行动为抓手,实施户户通水、户户通路、旱厕改造、生活污水治理、道路绿化等工程,加大农村网络、物流、电力、天然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提升城乡公共服务水平。在村庄周围配套建设文化活动大院、社区服务中心,让村民就近享有文化活动资源,既“富口袋”,又“富脑袋”。引进高水平医院,开设老年公寓,满足村民就近就医、居家养老需求。建设高标准幼儿园、学校、公交车站、超市、银行网点等,全面提升农村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养老、文化体育等公共服务水平,真正实现村民“两公里·半小时”服务圈建设需求,提高村民的幸福感、获得感、安全感。
产业融合带动城乡生产要素自由双向流动
抓住人才这个关键。一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涉农院校和学科专业建设,优化涉农院校专业设置,加大对涉农学科专业及其科研投入,大力培养兼具“三农”理论和农业、科技双优人才。加大对农民的培训力度,包括农民文化教育、农业技术和经营管理等方面的培养,促进农民成为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农村实用人才。二是鼓励和引导社会人才向农村流动,投身农村建设。健全和完善农村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打通城乡就业服务和人才交流通道,加强对城市人才返乡创业就业培训和农村人才的职业技能培训,全面提高农村人才综合素质和能力。持续提高农村人才待遇和就业补贴,吸引城市人才、优质高层次人才前往农村就业。
金融为产业发展赋能。拓宽融资渠道,鼓励社会资本支持农业农村发展。加大金融服务机构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信贷支持力度,适当增加农业政策性信贷支撑。依托产权交易平台,进行“集体资产资本化、股本运营集体化、农村产权金融化”有益尝试。如可以通过核资定值,将村集体经营性资产配股到村集体和成员,增加村民资本性收入,实现集体资产资本化;通过鉴证确认,将部分土地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所有权等集体经营性资产分类打包注入合作社和公司,激活村集体沉睡资产,实现股本运营集体化;依托村股份经济合作社,通过银企合作、资本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实现农村产权金融化,为农村发展注入金融动力。
土地、技术要素双向流动。深化农村土地“三权分置”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改革,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推进“智慧农业”“智慧农村”建设,引导涉农高精尖技术向农业农村流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城乡融合发展是促进城乡繁荣的重要举措。以三产融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以产业振兴带动组织、人才、生态、文化振兴,需因地制宜。立足地域资源及经济发展实际,深入挖掘产业、文化、生态等特色优势,着眼市场对农产品的新需求,着重突出“特、精、优”,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不断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要认识到真正的融合发展,不是简单肤浅的要素堆砌,需要通过“融和”来实现资本、人才、土地、教育、医疗等城乡要素资源的相融互通,合和共生,更需要通过“融活”来激发内生动力,迸发创新活力,增强农村“造血”功能和内在动力,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城乡融合发展就在于通过城乡之间的开放合作、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城乡共建共享和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作者单位:寒亭区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