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 王水利 陈树英
近年来,寒亭区河西学校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紧扣“立德树人、内涵发展、人民满意”的高质量发展核心内涵,以“深耕”为行动姿态,“赋能”为核心路径,“品质跃升”为目标追求,积极探索教育教学发展新路径,奋力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固本培元
筑牢成长根基
学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多维度深耕育人沃土。在思想教育上,深化思政课改革创新,打造“行走的思政课”,整合红色教育基地与社区资源,开发校本读本,挖掘学科育人元素,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同时,通过精心设计升旗、入队等仪式活动,强化价值观引领。
坚持五育并举。学校构建“三全”德育工作体系,依托“红领巾争章”等活动,培养学生责任担当。注重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培养,组织学科竞赛,帮扶学困生。开展多样体育活动,加强艺术教育,组建艺术社团,举办各种艺术活动。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通过组织校内外劳动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劳动意识与技能。
学校以文化涵育为抓手,精心设计校园文化等,融入优秀传统文化与学校精神,营造育人氛围;打造“河西文化节”系列品牌活动,构建常态化文化育人载体,以文化人、润物无声。
精耕细作
深耕课程教学
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学校一方面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结合学情研发包含教学目标分解、重难点突破等要素的单元教学设计模板,确保课程标准精准落地;同步构建分层、实践探究、跨学科融合等特色作业体系,提升作业育人价值。另一方面打造“基础+拓展+特色”三维课程结构:基础课程严格落实国家课标,保障核心知识掌握;拓展课程开设学科延伸、兴趣发展类内容(如数学思维训练、编程);特色课程则聚焦地域文化、校本优势项目(如地方历史探究、科技创新社团),全方位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创新实践能力。
课堂教学改革中,既强化过程管理,健全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等全流程制度,注重听评课、常规检查、学生反馈等,保障教学规范;又推进智慧教学,依托配备互动设备的智慧教室,引入数字资源库与互动工具,并针对薄弱点推送个性化资源与辅导,有效提升教学效率与质量。
强师赋能
激活发展动能
学校以“师德铸魂、专业筑基、关怀聚力”为核心,构建相互支撑、协同发力的系统化教师队伍建设体系。聚焦师德铸魂,学校通过“制度约束+榜样引领”筑牢思想根基:一方面组织师德规范学习、警示教育,签订承诺书,明确负面清单并实行“一票否决”制,划定行为红线;另一方面开展“最美河西教师”“师德标兵”评选,以榜样力量引导教师见贤思齐。紧扣专业筑基,学校实施分层培养(如“青蓝工程”“名师工作室项目”),并推进研教融合,以校级、区级课题为抓手,将教学问题转化为研究课题,通过“教学-研究-改进”闭环提升教师教学与科研素养。围绕关怀聚力,学校既保障教师民主参与权,组织文体活动、优化环境、关注身心健康以增强归属感;又优化绩效分配制度,向一线及骨干倾斜,进一步激发教师内生动力。
协同共育
汇聚育人合力
学校积极构建家校社协同育人网络,实现多方资源的深度融合与优势互补。在家校合作层面,健全家委会制度,搭建线上线下立体沟通渠道,同时通过家长开放日、校长接待日、家访等线下活动增强互动,还依托“家长学校”开设讲座,提升家长科学育儿能力;在社校融合方面,主动链接社会资源,打造多样化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科学探究、艺术实践等学习场景,邀请社会贤达、行业精英、非遗传承人进校园以拓宽学生视野,并组织学生参与社区公益服务以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推动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衔接。
精进管理
保障高效运行
学校以党建引领、智慧管理、安全保障为核心,构建科学高效的治理体系。党建引领方面:充分发挥党组织政治核心作用,把握办学方向,规范决策流程,加强班子建设;同时完善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制度体系,实现依法治校。智慧管理方面:升级教务、学籍、人事等系统,打通数据壁垒;依托大数据分析教学与管理效能,为精准决策提供支持,推动管理精细化、智能化。安全保障方面:构建“硬件+软件+心理”防护网。坚持预防为主,常态化开展安全演练与教育(消防、防震、防欺凌、防溺水等),配齐安保设施与人员,按师生比配足心理教师,建设心理咨询室,开展全员心理筛查与干预。三者相互支撑、协同推进,形成高效治理格局。
深耕不辍,方能沃野千里;赋能不止,终得品质跃升。通过系统性建设与创新实践,该校在教育教学上取得显著成果。学生核心素养全面提升,展现出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养成了良好行为习惯,同时体质健康、艺术修养与劳动技能也得到强化;师资结构更优化,专业能力稳步进阶,骨干教师不断涌现,浓厚的教研氛围催生出丰硕的科研成果;学校整体发展态势良好,教育教学质量获社会广泛赞誉,满意度攀升,特色品牌影响力扩大,成功获评“特色校园”“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