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永新
阅读提示
在新课程改革与“双减”政策协同推进的教育背景下,初中教育正加速从“知识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体育学科作为兼具实践性与综合性的课程载体,不仅承担着增强学生体质、传授运动技能的基础使命,更成为培育学生科学思维、审美能力与协作意识的重要场域。跨学科融合打破了传统体育教学技能训练单一化的局限,通过整合生物、数学、艺术、信息技术等多学科知识,构建“以身体实践为核心,多学科知识为支撑”的教学新形态。
体育跨学科融合的核心价值意蕴。一是回归体育学科的育人本质。传统体育教学往往聚焦于单一技能训练,如长跑速度、篮球投篮姿势等,忽视了运动背后的科学原理、人文内涵与社会意义。跨学科融合则通过多学科视角重构体育教学:例如,在长跑训练中融入生物学知识,引导学生理解心率变化与心肺功能的关联,培养“科学锻炼”的健康意识;结合数学数据分析,让学生通过记录训练数据、绘制成绩折线图,建立“用数据优化训练”的理性思维;融入音乐节奏训练,帮助学生掌握配速技巧,同时提升审美感知能力。这种融合让体育教学从身体层面的训练升华为身心协同的培育,真正回归“健康第一、全面发展”的育人本质。二是契合初中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初中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关键阶段,其认知特点表现为“注重体验、乐于探究、需要具象支撑”。跨学科融合通过创设“真实问题情境”,将抽象的多学科知识转化为可感知、可操作的体育实践。三是响应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将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确立为体育学科核心素养,而跨学科融合正是实现核心素养落地的重要路径。从运动能力来看,通过跨学科知识辅助,学生能更高效地掌握运动技能;从健康行为来看,结合生物学知识理解运动与健康的关系,能帮助学生形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从体育品德来看,在团队运动中融入社会学“合作共赢”理念,能培育学生的责任感与集体意识。可以说,跨学科融合让体育核心素养的培育转化为具体教学行为,为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搭建了多元平台。
体育跨学科融合的实施效果与教育价值。就实施效果而言,一方面跨学科融合对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课堂观察显示,学生的训练参与度明显提升。学生普遍表示“原来跑步不是‘瞎跑’,里面有这么多科学道理”——这说明跨学科融合让学生从“被动运动者”转变为“主动探究者”,培养了其数据分析与逻辑推理能力。另一方面,跨学科融合对体育教学改革的推动作用。跨学科融合让体育课堂从“身体训练场”升级为“综合素养培育场”,通过与生物、数学、音乐的整合,体育不仅能提升体能,还能承载科学思维、审美素养、合作能力的培养任务,呼应了“双减”政策下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此外,跨学科融合引入了数据处理能力、科学探究表现、团队协作等评价指标,形成了“定量+定性”的多元评价体系,这符合新课标“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要求,更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体育跨学科融合的突破路径。尽管体育跨学科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在实践中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例如,体育教师的专业背景多聚焦于运动训练与技能教学,对数学、信息技术等学科知识储备不足,在教学中难以深入引导学生探究跨学科原理。为此,需针对性地提出解决思路,推动跨学科融合的持续发展。一是加强教师跨学科培训与协作。学校可组织跨学科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体育+生物”“体育+数学”的联合备课活动。同时,邀请高校专家开展专题培训,例如运动生理学基础、体育数据统计方法等,提升体育教师的跨学科素养。此外,还可以建立跨学科教学搭档制度,由体育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共同授课,互补短板。二是优化教学设备与资源配置。学校可通过校本经费采购纸质心率记录表、低成本心率手环等平价心率监测设备,确保“人人有设备、人人能监测”。可开发微视频、数据模板等跨学科体育教学资源包,降低教师的备课难度。例如,为长跑教学提供不同节奏的音乐清单、心率折线图模板,为教师节省资源搜集时间。三是构建多元评价体系。参考成熟案例的评价经验,构建“三维度评价体系”:体能维度(如长跑成绩、心率恢复速度)、认知维度(如数据处理报告、科学探究发言)、情感维度(如课堂参与度、小组协作表现);评价方式则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确保评价的全面性与客观性。
体育跨学科融合并非简单的“学科叠加”,而是以体育为载体、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形态革新。尽管当前跨学科融合仍面临教师素养、设备资源、评价体系等挑战,但只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体育为核心,以多学科为支撑”的原则,通过教师协作、资源优化与评价完善,必将推动初中体育教学从“零散尝试”走向“常态化实践”,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还需进一步探索不同体育项目的跨学科融合模式,开展长期跟踪研究,不断丰富体育跨学科融合的理论与实践,让体育课堂真正成为培育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综合育人场”。
(作者单位:安丘市东埠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