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版:公益广告

以书院为枢纽,串联资源、链接群众、赋能文明实践,滨海区央子街道——

擦亮文化惠民品牌

(2025年09月03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央子街道滨城绿洲社区文化书院开设“墨韵传承”书法班。
  □本报记者 于 菲
  通讯员 杨小涵 文/图

  “原来煮海水就能制盐,咱央子的渔盐历史也太酷了。”在滨海区央子街道滨城绿洲社区文化书院的渔盐文化展馆内,刚结束研学的小学生们攥着盐晶标本连声赞叹。这生动一幕,正是央子街道以文化书院为载体,唤醒本土历史底蕴的鲜活缩影。
  作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平台,文化书院正成为基层治理的创新阵地。今年以来,央子街道依托深厚历史积淀,将文化书院建设作为提升新时代文明实践能力、擦亮文化惠民品牌的核心举措,探索出“以书院为枢纽,串联资源、链接群众、赋能文明实践”的发展路径,推动文化服务实现从“街道单向输送”到“居民主动参与、双向互动奔赴”的精彩跃升。
  “今年年初,我们重点推进资源盘活与功能升级,投入约100万元打造的滨城绿洲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综合阵地已投用。”央子街道公共文化和便民服务中心主任肖庆秀介绍,除党群服务中心升级外,街道文化展馆、多功能文体空间也同步“焕新”。这片升级后的阵地,不仅是居民日常文化体验、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更是文化书院开展活动的核心载体,为后续书法课堂、暑期托管等各类文化活动的开展,以及文明新风尚的传递筑牢了坚实基础。
  “以前想参加文化活动总没合适的地方,现在书院里啥都有,我每天都来练书法,周末还带着孩子来读绘本,日子过得特别充实。”在滨城绿洲社区文化书院的墨韵传承书法班上,居民李大爷的一番话,道出了众多社区居民的共同心声。如今,这座“一站式”文化阵地,已成为文化书院服务群众的“核心枢纽”,让文化惠民的温暖触角真正延伸到居民身边,实现落地生根。
  硬件设施过硬,服务更要贴心周到。针对社区老年人,开设书画赏析课、智能手机使用培训;面向青少年群体,设置研学实践、暑期托管服务;为“宝妈”群体,开设手工创作课堂、科学育儿沙龙……在央子街道文化书院的“服务清单”上,不同人群的多样化需求被精准覆盖,这一切都源于街道秉持的“一院一品、按需供给”服务理念。
  为让居民参与文化活动更便捷,街道还将场馆开放时间、地址、预约方式编印成“便民手册”,通过网格员上门、微信发送等方式送到居民手中,真正实现“翻开手册便知活动去处,不用多跑冤枉路”,让文化服务的贴心与便利直达每一位群众。
  “文化书院不是街道‘单打独斗’,而是大家共建共享的平台。”基于这一思路,街道创新推出“文化合伙人计划”,联动多方力量,构建“本土造血、共建共享”的服务新模式。
  “街道工作人员主动对接辖区优质资源,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近距离感受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央子街道党工委委员张伟伟补充道,街道还组建了一支由辖区热心居民、社区工作者组成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志愿者们经过专业培训后,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下沉到各个小区、楼栋,让文化活动走进群众身边,使书院成为“家门口的文化客厅”。
  街道创新推出“服务换积分”激励机制,有效点燃居民、企业、社会组织参与文化书院建设的热情。这一机制推出后,辖区企业主动捐赠图书、文具等物资,社会组织积极协调活动场地,教育机构免费派驻老师开展课业辅导……各方力量拧成“一股绳”,为文化书院发展凝聚起强劲合力。
  从激活千年渔盐文化,到打造全龄友好阵地,从精准对接民生需求,到创新共建模式,央子街道文化书院的建设,既是对本土文脉的传承,也是对群众需求的回应。未来,街道将继续以文化书院为纽带,让文化有温度、服务接地气,让文明新风浸润每户家庭,绘就“文化兴、百姓乐、社区和”的美好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