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农业绿色发展的乡村共富路径研究

——以潍坊市坊子区洼里村为例

(2025年09月20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朱婷
  2011年春,在外工作的刘向东毅然放弃高薪返乡创业,扛起洼里村乡村振兴的重任。他带领村民成立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培育特色产业,推动三产融合,布局二十余个农业新业态,逐步探索形成极具示范意义的玉泉洼田园综合体发展模式。该模式始终坚持党建引领,以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产业龙头,推动“新六产”融合发展,如今已构建起有机种植、生态养殖等十大产业板块,累计完成投资6.9亿元,年产值突破2.6亿元。经过十余年发展,洼里村实现了从负债40余万元的贫困村到全国特色产业亿元村的华丽蝶变。这一模式,不仅践行了生态文明建设新战略,更走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可推广的农业农村现代化新路径。洼里村的发展实践,既是潍坊市探索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生动实证,更为全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
  筑牢组织根基
  村庄富不富,要看党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领头羊”。这一朴素论断在洼里村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印证。洼里村之所以能突破发展困境,核心在于建强了以刘向东为书记的村党支部。党员干部带头参与产业发展、带头服务村民群众,充分发挥了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实践证明,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必须有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基层干部队伍,更需要一位心里装着百姓、干事想着百姓的“领头人”。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坚决落实党中央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部署要求,以打造过硬基层党支部为抓手,持续提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质量:一方面,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注重从返乡能人、产业带头人、优秀青年中选拔干部;另一方面,加强基层干部培训,提升其政策理解能力、产业谋划能力和群众工作能力,为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最坚实的组织支撑。
  聚焦产业振兴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也是实际工作的切入点。洼里村立足农业产业化基础,通过拉伸产业链条、推动跨界融合,让传统农业“活”起来、“强”起来,成为产业振兴的典范。
  从实践逻辑看,产业振兴必须紧扣融合化、规模化、高效化三个关键方向发力。一是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实现全链条增值。洼里村打破农业只搞种养的传统认知,将农业与工业、服务业深度绑定。例如,依托农业园区打造“农耕体验+亲子研学”文旅项目,年接待游客超10万人次,实现“一产稳基、二产增值、三产增收”的良性循环。这种“全产业链思维”,让农业从“单一生产功能”转向“生产+加工+服务”多元功能,显著提升了产业整体效益。二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破解“碎片化”难题。洼里村通过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这一新型经营主体,将分散的农户土地整合起来,实现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
  强化科技赋能
  从品种改良到绿色种养技术,从生产管理到市场对接,科技贯穿于洼里村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也成为其区别于传统农业的核心特征。从国际经验看,科技是农业强国的“标配”。荷兰作为国土面积仅4.15万平方公里的国家,通过聚焦种源科技、温室技术,实现了农业的高效益。依托科技,荷兰农产品出口额常年位居世界前列。这一案例深刻表明,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本质是科技现代化,离开科技支撑,农业就难以突破资源约束、实现高质量发展。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必须以科技自立自强为目标,走好科技兴农之路。一方面,要紧盯世界农业科技前沿,加强种源、智能装备、绿色农药等关键领域攻关,打破技术壁垒;另一方面,要突出应用导向,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科研院所合作建立产学研基地,引入有机种植技术、种养循环模式,让农民“看得见、学得会、用得上”。同时,要完善农业科技服务体系,通过科技特派员、田间学校等形式,把科技送到农民身边。
  深化改革提效
  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迫切需要改革增动力、添活力。洼里村通过深化土地制度改革、激活农村要素、保障农民权益,让改革红利充分释放,也让村民成为改革的直接受益者。
  从实践路径看,农村改革的核心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关键是激活资源、保障权益。洼里村通过土地入股模式,让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合作社,既保障了农民主体地位、保证了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又让农民获得“土地租金+按股分红”双重收益,共享了改革成果。目前,洼里村村民人均年土地分红达5000元以上,土地资源的资产属性得到充分体现。同时,要畅通城乡经济循环、要素流动,健全农村要素市场化配置机制,特别是要引导工商资本带着资金、技术、人才和先进理念“上山下乡”,与村集体资源形成互补。通过改革,洼里村真正实现了改革为了农民、改革依靠农民、改革成果由农民共享。
  瞄准绿色精致
  绿色是农业的底色、生态是农业的底盘。通过构建种养结合、循环利用的绿色发展格局,洼里村既守护了生态环境,又培育了高品质农业,走出了一条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绿色发展之路。
  从发展逻辑看,绿色精致农业是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一方面,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升,高端化、个性化、健康化的农产品成为市场新宠;另一方面,传统农业高投入、高污染的模式已难以为继,绿色发展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出路。洼里村正是抓住这一趋势,围绕有机、生态、精致下功夫。一是构建循环农业体系,降低生态压力。洼里村建设了“养殖区-有机肥厂-种植区”闭环系统,将养殖产生的粪便加工成有机肥,用于有机蔬菜种植;种植产生的秸秆则作为养殖饲料,实现种养循环、变废为宝。此举不仅减少了化肥使用量,降低了农业面源污染,还使农产品品质显著提升,有机蔬菜通过国家认证,市场售价是普通蔬菜的2至3倍。二是挖掘农业多元价值,打造精致农业。洼里村不满足于“种得好、卖得好”,更注重挖掘农业的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例如,打造有机农业观光园,让游客体验耕种、采摘的乐趣;开发农耕文化科普馆,传播农业知识;推出生态康养民宿,吸引城市居民休闲度假。通过“农业+文旅+康养”的融合,洼里村的农业不再是“简单的生产活动”,而是成为兼具经济、生态、文化功能的“精致产业”,也为农业农村现代化赋予了更丰富的内涵。
  (作者单位:潍坊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