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艺华
潍坊工程职业学院的燕淑海是深耕农业教育二十载的“老教授”,也曾是刚果(布)班·墨学院(中国黄金)农场田埂上的“农耕导师”,他用接地气的教学破解当地种植难题,让“科技种地”的种子在非洲大地生根发芽。
2024年,燕淑海远赴刚果(布),支援中国黄金集团黑角索瑞米股份有限公司农场建设。初到农场,现实难题便摆在眼前:作物种植单一,土壤肥力持续下降,30至45岁的当地员工多为低学历人群,传统课堂教学根本无法适配需求。燕淑海迅速调整思路,把培训课堂直接搬到农场田间。
没有专业实验室,燕淑海就就地取材,用面团自然发酵扩增酵母菌,从成熟木瓜中收集乳酸菌,亲手制作简易微生物制剂,再用这些制剂发酵巨菌草,最后将动物排泄物转化为有机肥料——一套“饲料-肥料”自循环体系就此成型。这套体系不仅为企业省下大笔成本,也让当地员工直观看到“科技赋能农业”的实效。在3个月的培训期里,700公斤自制肥料、1000公斤发酵饲料,成为他扎根一线的生动注脚。
燕淑海结合刚果(布)的气候与土壤条件,筛选出适配品种试种。从翻土播种到浇水施肥,他全程蹲守田间指导,当翠绿的玉米苗破土而出,当地员工眼中满是惊喜;当山东登海种业与农场达成共建实验基地的意向时,大家围着燕淑海欢呼雀跃,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说着“谢谢”。
如今,燕淑海已回到山东,但他与刚果(布)农场的联结从未中断。只要有时间,他就通过线上远程指导农场员工观察作物长势、调整施肥用量。屏幕那头,连片的玉米地里,玉米秆挺拔粗壮、玉米穗饱满,这长势喜人的庄稼,是他跨越山海的牵挂,更是中非农业技术交流最温暖的见证,同时也让潍坊的农业科技之光照亮了异国他乡的丰收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