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制“嫦娥奔月”
赴风筝盛会

(2023年04月14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燕 文/图
  今年74岁的张效东是一位风筝老艺人,也是远近闻名的“风筝明星”。从第一届潍坊国际风筝会至今,他已经连续参加了39届,见证了风筝会的发展和成长。在第40届潍坊国际风筝会到来之际,张效东专门扎制了“嫦娥奔月”风筝,以此来宣传潍坊文化。

“嫦娥奔月”风筝展现当地文化特色
  近日,记者走进位于寒亭区寒亭街道张家院村的效东创意风筝传习工坊,俨然进入了一个小型风筝博物馆,里面摆满了硬翅、软翅、板式等各种各样的风筝。
  张效东虽已年过古稀,但精神头十足。他正在扎制风筝,旁边放着一只刚扎制好的“嫦娥奔月”风筝。这只风筝高和宽都是1.42米,分为两层,第一层是长发飘飘、仙气十足的嫦娥,左下角是一只浮雕玉兔,第二层是月宫和三对翅膀。与普通风筝不同的是,这只风筝融合了板式、软翅、筒式等多种风筝结构和形状,是一只综合性立体风筝。“嫦娥是软翅风筝,月宫是板式风筝,在月宫与嫦娥之间是一个筒式的通风口。”张效东说。
  “作为一名风筝艺人,能参加风筝会是我的荣幸。”张效东说,这只“嫦娥奔月”风筝,从构思到扎制、绘画、裱糊、试飞共用了半个月的时间。
  当天的风力很适合放风筝,张效东把风筝拿到野外放飞,缓缓放线,不一会儿风筝就乘着春风飞上了天。“考虑到风筝会当天的风力可能会不稳定,所以我特意做成了综合性立体风筝,无论风大还是风小,都能飞起来,最高可以飞120米。”张效东说。
  张效东是土生土长的寒亭人,从小听父辈们讲“嫦娥奔月”的故事。“嫦娥奔月的故事据说就发生在我们寒亭。今年风筝会要求参赛作品要突出当地文化特色,所以我就利用嫦娥奔月的传说扎制了这只风筝,来宣传潍坊传统文化。”张效东说,为了生动呈现嫦娥奔月的场景,他特意扎制了上、中、下三对翅膀,下层翅膀代表着嫦娥居住的广寒宫,包括小桥、流水、草屋等,中层翅膀是嫦娥奔月过程中飞过的山峰,上层是祥云。所有的画面都是他根据民间传说手绘完成的。
连续参加39届见证了风筝会的发展
  张效东从小就喜欢扎风筝,长大后干过钳工和修表工,学过木工技艺,还学过舞龙、舞狮等,因多才多艺在当地小有名气。从1982年起,张效东开始专心扎制潍坊传统风筝,并拿到当时的白浪河沙滩上售卖。由于造型精美,他的风筝经常被抢购一空。
  1984年,潍坊举办第一届国际风筝会,张效东精心扎制了一只板式“雷锋”风筝。“雷锋”风筝在放飞场上一亮相,就赢得了评委们的一致好评,最终以精美的画工获得了当年的放飞绘画一等奖。
  随着风筝会的举办,潍坊风筝的名气越来越大,不少人慕名来到潍坊购买风筝,张效东不用再去白浪河沙滩摆摊了,越来越多的订单让他干劲十足。
  20世纪90年代末,潍坊风筝大多是固守传统的样式,如何在传统基础上创新,张效东陷入了深思。因自己年轻时学过钟表维修,便想到利用齿轮的机械原理制作会动的新式风筝。他大胆尝试、不断创新,创作了集声、光、电多种科技元素于一身的大型立体风筝,并利用齿轮和杠杆原理,使风筝发出光和声音,还创作出了会动会唱歌的福娃风筝以及“青蛙螳螂对弈”“鼠猫争春”“丰年”“红船”等高科技风筝,使潍坊风筝变成了“活”的工艺品。
  潍坊国际风筝会已经成功举办了39届,张效东也参加了39届。他亲眼见证了风筝会的发展,亲身感受到了风筝带来的荣誉。“马上迎来第40届风筝会,希望我的‘嫦娥奔月’风筝能捧回大奖。”张效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