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广告

08版:公益广告

在人间烟火里关照内心山水

(2023年05月1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胡明宝

  散文表达的是对生活的发现与思索。从这一点来讲,散文自身便氤氲着人间烟火气息,是一种读者愿意亲近且极易沉浸其中引发共鸣的文体。近段时间以来,笔者一直在读作家张克奇先生的散文集《醒来的沉睡》,和他一起“从生活进入生活”,穿行人间岁月,品咂多味人生;一起从纷扰的尘世里寻觅一扇清风徐来的窗,然后通过这扇窗,发现更广袤的世间,感悟更博大的爱,倾听更多“爱的花语”。
  张克奇性格质朴,重感情,对生养自己的一方山水更是情深义重。日常生活,俯仰之间,所行所思,书里书外,无不折射和倾注着他浓浓的家乡情怀。这方山水更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精神原乡,从故乡赵庄到临朐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甚至人们异常熟悉的菜市场、电影院,在他行云流水、大气沉稳、冷静干练的讲述里,一一展现出来,让你看到的不仅仅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精彩,更能感受到深沉而超拔的艺术魅力。这正是我对张克奇散文的深刻印象。
  “一个菜市场,似乎就是一个色彩斑斓的大千世界的小缩影,三教九流,五花八门都在其中,走进里面可窥一斑而见世间之万象。”(《菜市场》)普通人到菜市场就是买菜,一番讨价还价,购物篮菜绿果红地回家了。菜市场对于他(她)们而言仅仅是购物场所而已,但张克奇却从菜市场里看到了各色人等,看到了人间百态,看到了大千世界,这就是作家不同于一般人的视角。作家要生活,要买菜,但他更多的是以此为“石”,激起思索的“一池春水”,他让菜市场摇身一变成了思考人生的媒介和场所,菜市场就摆脱不掉它的艺术品位了。当旧菜市场因城市建设拆迁,作家再到新市场买菜却不习惯时,这让他再次陷入思索:“世间所有的气味和情感,看来都是需要慢慢培养和积蓄的。时间长了,气场才能得以相互交织、融合。人与人如此,人跟其他一切也是这样子吧。”从菜市场到窥万象再到人与人、人与万物相融的共同体意识,“菜市场”正是因着一步高于一步、一层甚于一层的思索而达到其艺术峰值的。
  作家李汉荣谈到好的散文就是有较多诗性的散文,它不只是叙述事件状写景物……把一块石头写得再细致精确,这篇“石头文”也不是真正的散文,除非你发现这块石头不止是石头,它更是别的东西,你经由它发现了它之外之上或之内的东西,发现了它和某种更永恒的东西的深刻联系……我感觉张克奇的散文,不管是《菜市场》《电影院》《大山里的那双眼睛》还是《醒来的沉睡》《草人山庄》等等,他每一篇作品无论表达的对象是什么,因为深邃的思索和独到的发现,其作品都已具备了真正诗性的散文特征,或者说是真正的散文。
  谈张克奇的散文,不能不谈到其作品溢满字里行间的爱和悲悯情怀。《亲亲的土地》里“人活在世,需要感恩的很多,但千万不能忘记感恩土地”这是对大地的感恩,因为学会了感恩土地,自己才长成了一棵善良的庄稼;《怀念一头牛》里“如果金彪能活到现在,我该有多少话要向它倾诉啊。可没有金彪,这些话我只能咬碎咽进肚子里……”这是人与牛的跨界之爱,这头叫金彪的牛对作家而言仿佛挚友或兄弟般的存在。在《一个村庄与一条河流》饱含的是赵庄村人对母亲河汶河的敬畏之情与奉若神明的敬重;在《一颗发酵了四十年的泪滴》里,字字泣血,行行垂泪,这是作家对早逝母亲的锥心刺骨的思念,正是因为浓得无法融化的“情”,感动了无数人,让他们眼含泪花,读之欲罢不能,也让更多人愈加珍惜当下,珍爱亲人。
  “世界有多广远,就会有多大的胸怀和气象。”,张克奇心怀感恩和爱在人间烟火里行走,用笔记录着讴歌着这个美丽的世界,也不断提升、拓宽着自己的精神境界。这里面有如《白马飞奔》《俯仰之间》《雨中登山》《自然之象》一类抒怀和哲思的作品,也有《流苏花开》《红红的大樱桃》《鹦鹉在歌唱》一类或讴歌家乡发展、乡村振兴的主旋律作品。捧读张克奇的作品,不管哪一篇,哪一类,哪一种主题,你都能看到他行走、倾听和思索的影子,你会不自觉地跟着他的步子在熙熙攘攘的人世间,走出平静的心绪,走出深沉的情感,走出越来越通透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