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专版

一村一年一场戏
一枝一叶一片情

(2023年07月2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潘来奎 文/图
  7月8日傍晚,安丘市凌河街道于家水西村村委大院,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听说安丘市京剧团要来演出,村民们早早吃完饭,相约来看戏。“我打小就爱看戏,吃完饭就来了,早来能占个好地方。”82岁的李秀兰拿着小板凳,坐在舞台正前方。
  近年来,我市将“一村一年一场戏”列入重点民生实事,市、县两级财政年均列支2000万元以上,累计完成“送戏下乡”演出近5万场,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农村社区)演出全覆盖。“通过持续不断地推动戏剧资源和服务下移,如今群众喜闻乐见的精品剧目不断涌现,农村演出队伍发展壮大,地方戏种得到保护传承,农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得到进一步满足,让‘一村一年一场戏’真正成为受群众欢迎、符合群众需求的实事和好事。”市文旅局党组书记、局长权文松说。
加强文艺精品创作 解决“送什么戏”问题
  戏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不仅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更体现着中国人的审美追求。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进入新时代,群众喜欢看什么样的戏?在大众审美悄然变化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了戏曲领域谋求突破的必然选择。
  对此,安丘市京剧团团长宋晓波感触颇深。“剧团要生存要发展,就要跟着群众的需求走。抱残守缺,抱着传统剧目不松手,永远没有出路。”宋晓波说,近年来他们先后创排京剧《陈少敏》《路向远方》《头雁》《孔子纳婿》《我有一个梦》《张尔芳》等剧目。其中,《路向远方》获第七届“泰山文艺奖”;《头雁》入围第十二届山东文化艺术节,获第六届“风筝都文化奖”;《我有一个梦》被省文旅厅评为“厚道齐鲁地 美德山东人”主题情景小剧优秀文艺作品。
  《张尔芳》是宋晓波根据安丘市革命先烈张尔芳的英雄事迹改编而成。在于家水西村演出现场,当演到张尔芳被敌人施以酷刑而坚贞不屈的片段时,现场鸦雀无声,不少村民用手拭去眼角的泪水。“应该让孩子们多看看,知道今天的好日子是怎么来的!”73岁的于宗全说道。
  “我们深入挖掘京剧、吕剧、茂腔、周姑戏、清音戏等戏曲艺术资源,组织创作了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并陆续排演搬上舞台,在全市巡回演出,为城乡广大群众送上了一道道精美的文化大餐。”市文旅局艺术科科长徐明政说,近年来我市先后创演了茂腔《失却的银婚》《王尽美》《红高粱》《党费》,吕剧《板桥县令》,京剧《头雁》《陈少敏》,音乐剧《渤海走廊》等10余部大型舞台剧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解决“谁来送戏”问题
  戏曲艺术流传至今仍生机勃勃,归根结底还是靠人才。我市在广泛开展“送戏下乡”演出的同时,大力加强人才培养,将培育“送戏下乡”主体、壮大演出力量纳入“一村一年一场戏”工作的重要内容。
  “我们基层剧团生存发展的关键是人才,尤其是京剧表演人才,更是稀缺资源。”青州艺术剧院院长崔海滨说,京剧人才投入成本大,成才几率低,培养时间也很长,这些客观因素严重制约了京剧表演人才的发展。为此,2017年青州市艺术剧院与青岛艺术学校签署委培协议,并利用寒暑假从北京、济南聘请高水平专业老师对学员进行指导培训,今年7月份20名学员即将毕业,为剧院健康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解决人才短缺问题方面,安丘市京剧团走的是一专多能的路子。“我们剧团所有人员加起来总共26人,排一场大戏都不够用。怎么办?一个人当两个人、三个人用。”安丘市京剧团团长宋晓波说,乐队缺人就发动所有演员至少学会一样打击乐器,灯光师、会计等人员穿上行头就能跑龙套。
  我市在抓好市、县两级国有文艺院团建设的同时,还着重加强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建设。全市共培育民营文艺表演团体230支,其中155家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拥有营业性演出许可证,承担着我市“一村一年一场戏”过半的演出任务。针对戏剧创作人才匮乏的局面,在临朐县建立了山东戏曲编剧人才培养基地和山东小戏创作实践基地,并与山东省艺术研究院签署合作协议,在临朐县建立山东省艺术研究创作基地。依托这三个基地,每年举办戏剧编剧人才培训班,年均培养20名左右编剧,创作15到20个地方戏剧本,为基层文艺表演团体提供人才和作品支持。
积极探索服务方式 解决“怎么送戏”问题
  上山上到顶,下乡下到边。到偏远山区演出时,山区路面狭窄,有时候演出车辆根本进不了村,全体演职人员男女老少齐上阵,把音响、灯光、道具、演出服装等用小推车推到演出现场。昼伏夜出,披星戴月,是他们的日常生活。
  “去年夏天我们到青州黄楼街道西侯庙村演出,观众们早早聚集到舞台前,节目刚开演就下雨了。可是看看观众期待的眼神,再想到自己的职责,我们马上启动雨天演出预案。雨越下越大,还有不少观众淋着雨观看节目,我们干脆打着伞在雨中唱,当时那种演出场景真得难以用语言表达。”时任青州艺术剧院院长马保光回忆道,当时雨越下越大,后来为安全考虑演出终止,观众陆续退场,他们才冒雨收拾演出设备返回。
  寿光市在做好传统形式惠民演出的同时,积极探索新的演出形式,对原来单一的舞台表演形式做出改变,在“云端”扩展文艺传播的途径。通过网络平台、抖音、公众号等媒体平台,每年进行各类线上展演活动,单场直播的观众即时点击量约5万到20万人次。
  我市还积极探索“超市化”供应、“菜单式”服务、“订单式”配送的“送戏下乡”模式,并将“菜单式”与“插空式”服务结合起来。先由群众“点菜”,再精心遴选出群众想看、爱看、经常看的剧目,最后统筹调度“送菜上门”,努力满足群众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