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桂红
一犬,一丑,一山,看似风马牛不相及的三个字,被人组合到一起,读作“náo”。
“峱”是一种怪异的野兽,据说最早现身于峱山。当然,峱山在当时还不叫峱山,是在出现峱之后被冠名的。峱山位于青州市邵庄镇境内,紧挨着齐国故都临淄。说到峱,说到临淄,就不得不说到一个人,因为,正是由于这个人,才会有“峱”和“峱山”。
春秋时期,青州西部淄河南岸的稷山附近,出现了一种野兽,相貌狰狞,十分凶残,白天躲在山坳里,夜晚出来偷吃猪羊,糟践庄稼,百姓不得安宁,苦不堪言。于是他们上书请官府来打野兽。齐国的京城设在临淄,离此地不远。齐桓公知道后,便带上兵将亲自来剿杀野兽。齐桓公在山顶上指挥,天黑前叫人埋伏在庄稼地里,约好发现野兽后点火为号,一齐出动,将野兽一网打尽。三更时分,那群野兽果然出动。兵将们从四面包围过来,用箭射、用刀砍,忙活半天,把野兽都消灭了。天明后,人们惊奇地发现稷山的南边和北边各多了一座山,想来是野兽的尸骨所变吧。北边的一座像是牛的形状,后来人们就叫它“牛山”;稷山东边齐王指挥猎兽的那座山,人们就叫它“行围山”;南边的那座山和野兽的形状差不多,马不像马、牛不像牛,样子很是丑陋,文人们便用一个犬、一个丑、一个山,造了“峱”字,这座山就叫了峱山。
关于峱,还有另一种阐释。说峱本是一种吉瑞之兽,它虽然被描述为丑陋不堪、体格庞大、面目狰狞,但心地善良,能力超众,通晓百兽语言,从不侵害百姓。它还像貔貅那样能聚集财富,带来福寿康宁欢乐好运。传说齐桓公与峱在峱山曾有缘相遇,留下一段佳话。
因为峱出现在古青州,所以一直以来,峱被认为是青州的千年瑞兽,具有国泰民安、吉祥如意等美好的寓意。它是因时势需要才出现于人间的,而一旦使命完成,它便无声无息地隐匿而去,任凭后世褒贬。
峱山海拔仅有216米,周围也没有其他山峰比肩,好似平地里冒出来的一座突兀的山,可因着与春秋五霸之首齐桓公的交集,从而稳坐青州文化名山的宝座。
终究按捺不住,我独自去了峱山。山脚下有条环形的柏油路,我依路绕行。转到大约半圈,正在踌躇找不到上山路径时,一位路人给我指了一条小路。这条上山小路时而宽阔时而狭窄,狭窄处仅有五六十厘米。山腰及上,霎时开阔平坦起来。顶处平坦得不像山顶,倒像是山包、丘陵。因土层浅,植被并不丰盛,有稀稀落落的柏树、灌木、杂草。这里,真的是齐桓公遇峱所在吗?现在的情形看来,即便有峱,也难以藏身。放牛倒是有可能的。单凭这平坦的地势,牛儿们绝对悠然自在。那么,宁戚在这里放牛的事,想来是真实的了……
卫国有人名“宁戚”,满肚子学问,很有本事,只因家贫如洗,只好以给人赶车为生。他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很想应召而出,干一番大事业,于是赶着牛车到齐国探听虚实。齐桓公得信,赶紧派相国管仲出迎,并一再嘱咐,无论如何不能慢待。管仲受命,换上便服,独自走出城门,四下里查访。
这天,管仲来到峱山脚下,遇到一个人。此人头戴破斗笠,赤着双脚,粗布短衫,一副穷酸相。管仲再细打量,发现他眉宇间透着一股浩然正气,猜测这人就是宁戚,赶紧向齐桓公禀报。
齐桓公即同管仲一起来到峱山脚下。那人见齐桓公的车辇来到跟前,既不回避,也不搭话,只悠闲地敲着牛角唱:“南山矸,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齐桓公当然听出这《饭牛歌》中带刺,不免动起气来。命令左右将宁戚推到车前,板着面孔问他的姓名、居处。宁戚的回答证实了他的判断,齐桓公心中暗喜,语气却更严厉了:“你这个赶车人好大的胆子,竟敢公然讥讽时政,该当何罪!”宁戚平静地说:“小人何敢讥讽时政?只不过以实论实罢了。”齐桓公用手拍着车辕说:“还敢犟嘴!如今百姓乐业,草木沾春,舜日尧天,不过如此。你说‘不遭尧与舜’,又说‘长夜不旦’,不是讥讽又是什么?”宁戚淡淡一笑,说自己的《饭牛歌》“凿凿有据”,接着他深刻分析了时局以及齐桓公施政的利弊。
齐桓公一时气急语塞面子上挂不住,然爱才之心又不容许他杀害宁戚,一时僵持不下。一个名叫隰朋的大夫察言观色,觉出了齐桓公的心思,随趋前一步,为齐桓公找台阶下。他说:“此人见势不趋,见威不惕,非寻常人也!”齐桓公心下大喜,赶忙就坡下驴,把宁戚请回宫里,拜为上卿。
齐桓公在峱山礼贤下士的故事,名扬四海,代代相传,成为千古美谈。
峱山的来历可能只是民间传说,权且作为故事来听。若齐桓公纳贤还不足以验证峱山的文化属性,《诗经·齐风》里有一首诗歌《还》,却是真实记录了打猎生活的愉快和猎人之间的交往情感:
子之还兮,遭我乎峱之间兮。
并驱从两肩兮,揖我谓我儇兮。
子之茂兮,遭我乎峱之道兮。
并驱从两牧兮,揖我谓我好兮。
子之昌兮,遭我乎峱之阳兮。
并驱从两狼兮,揖我谓我臧兮。
据说这是齐哀公时期的诗歌。哀公好打猎,影响很大,一时全国打猎成风。当时,峱山周围就是皇家贵族经常狩猎的地方。这首诗歌表达的是两个青壮年猎人,在峱山打猎相遇的情景。他们有礼貌、善良、勇敢、顽强,互相协作、共同捕猎。同时,诗歌对峱山的整体风貌也作了描述,并加以赞美。能被《诗经》记载的山全国能有几?可见峱山在当时也是有名气的。
一兽,一诗,一贤,成就了峱山,成就了齐桓公,成就了“齐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