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文化
汲取智慧力量

(2023年09月2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薛静

  前段时间,刀郎的新歌《罗刹海市》火遍网络,甚至带动了蒲松龄故居的旅游热。有人戏称:要是没点文化,都看不懂别人在戏谑你。这几年,国潮风大行其道,很多年轻人自发加入到了汉服穿搭行列,对影视剧里不合理的建筑、服饰甚至民俗都会作出很专业的点评,一些网友引用的古籍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令人叹服。
  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浪潮不断高涨。以辩证唯物主义来解释,经济决定上层建筑,我们国家的经济实力发展到了一定程度,由此必然带来传统文化的兴起。从另一个角度看,抛开这些宏大的叙事角度,从个体,或者说是当代社会中的个人,需要传统文化不断丰富精神内涵、滋养精神世界。
  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进入信息化时代后,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人的社会属性被极大弱化,这就带来了新的问题,满足物质需求变得很容易,怎么满足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人们经过无数次寻求精神寄托的因,带来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的果。
  传统文化给人们的精神世界带来了什么?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春江花月夜》,初读只觉词清语丽、韵调优美;再读字里行间都是丝丝寂寥;继续复读,慢慢就品出了作者从个人经历上升到宇宙意识的哲学思考。“人生代代无穷已”“不知江月待何人”……读到这些句子,孤独感瞬间就感同身受。但换个角度,这首诗何尝不是送给自己的一首赞歌。复旦大学骆玉明教授在讲解这首诗时说:“世界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你用自己的方法去认识了世界。江上的月亮在等谁呢?每一个人,每一个被这个世界所等待的人。当我们看到江上的月亮时,我们就可以这样去想,我正是那个月亮所等待的人,因为我来了,世界才如此之美。”
  当领悟了骆玉明教授传递的这层感受,我们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就更上一层楼。祖祖辈辈经过实践传承至今的文化资源,既有对家国命运的观察,也有对个体人物的关怀。每一个人都能从中汲取精神力量,进而指导现实行为。
  传统节日亦是如此。春节团圆,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重阳登高……节日是四季流转的证明,是人们认识万物自有其规律的时间节点。过节,实际上是提醒我们,过了这个时间节点,该去做要做的事情了。
  宇宙浩瀚,星辰无垠。人如一片落叶,又如一粒尘埃,精神的孤独是现实存在的,传统文化的力量则像一根根纤细的丝线,即便跨越千年,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将孤独温柔包裹,让其化作人生前行的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