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古的古

(2023年09月2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笑颜

  远古时代,我是一条鱼,在无边无际的大海里自由自在地游啊游啊游!我一会儿钻进水草,一会儿躲进礁石缝,一会儿又游到岸边,小心地探出水面,看蓝天,看白云,看风吹草动的摇曳。天黑了,我愉快地进入了梦乡。
  当我再次睁开眼睛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我成了一块石头,确切地说,是一块镶嵌进崖壁的鱼化石。海水退去了,礁石变成了大山,海底的淤泥变成了良田,慢慢的,这里出现了一种叫做“人”的生物。他们直立行走,有手有脚,会说话,还会唱歌。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用勤劳的双手盖起了一座座房子。他们家养了畜禽,播种了五谷,春种秋收,生儿育女,其乐融融。慢慢的,他们的村子越来越大,山上的草木越来越茂盛,各种果树层出不穷,什么柿子树、山楂树、栗子树、桃树、杏树应有尽有。尤其东山上的那片胡树,繁殖为颇具规模的树林,由此,他们便有了自己的村庄名字:胡林古。
  我静静地看着他们一代一代繁衍生息,但是我也不寂寞,山上有无数像我一样的鱼化石,我们默默对视,任四季更替。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风会给我们传递远方的信息,鸟儿会给我们吟唱动听的歌曲。花香果香庄稼香,随季节适时沁入我们的鼻息。于是,我也沉醉了,醉得一塌糊涂忘记了自己是谁。
  时光飞速前行,忽然有一天,我发现他们不再如以往的欢喜,他们愁容满面战战兢兢,我嗅到了一丝异味,从来都没有闻到过的异味。再一日,我发现山里多了好多人,他们风餐露宿,有时候就依偎在我的脚下安眠。于是,我便听到了他们的故事。
  1937年卢沟桥事变,揭开了中国全民族抗战的序幕。他们说日寇要来侵占他们的村庄,他们要奋起反抗,誓与家园共存亡。他们的头领叫冯毅之,是个有勇有谋的英雄。1939年,在冯毅之的家乡庙子镇长秋村建立了中共益都县委,冯毅之担任县长。后来,因为日寇和反动派破坏严重,于是迁来胡林古。
  要说冯毅之,那可真不是一般的人物。他的父亲冯旭臣,在他们家乡一带可是出了名的贤士,早年曾任长秋乡乡长,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加入了抗日的行列。1942年,由于叛徒告密,敌人疯狂进攻马鞍山。当时,冯毅之的父亲、妹妹、妻子、三个年幼的孩子以及部分伤员在马鞍山上隐藏着。他们拼死抵抗,弹尽粮绝又用石头做武器跟敌人做殊死搏斗。最后不甘受辱,纵身跳下悬崖。可怜一条条鲜活的生命,就这样烟消云散。冯毅之化悲痛为力量,继续坚持革命。他不仅作战勇猛,而且还是一名作家,他用双重武器痛击敌人,抒发心中的爱与恨。附近的高山、密林、村庄、河边都留下了他坚韧的脚印。中共益都县委搬来胡林古后,当地民众积极拥护,参与到抗日的浪潮中来,小小的村庄就有了兵工厂、被服厂、武器库、靶场等场所。直到1945年抗战胜利,县委驻地才迁址如今的市里。冯毅之还是青州市第一任市长。这些光荣事迹,人民不会忘记,今天的胡林古,已然成为红色革命教育基地。人们前来缅怀先烈,将红色革命精神代代传承。
  当硝烟从齐鲁大地消散而去,愁云也不再笼罩胡林古的上空,人们欢欣鼓舞,勤劳耕耘。后来,改革开放的春风忽然而至,人们干劲十足,村子焕发新生机。
  我以为这样的日子会持续下去,可村里的年轻人却越来越少,他们走出山村,走向城市,投身于车水马龙的都市浪潮。胡林古,已经容不下他们那躁动不安的身心。
  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听到山村一声声无奈的叹息。
  时光一点点推进,新的时期,新的政策忽如一夜春风来,催醒了万物,催醒了胡林古人沉寂已久的灵活机智。他们在政策的引导下,根据自身资源,发展乡村旅游,使沉寂的小山村焕发无限的生机,瞬时名噪四方。出走的游子回归故土,重投母亲的怀抱;游人们纷纷涌来,一睹她往日的神韵、今时的风采。
  今天的胡林古,景色更为秀丽,树木葱茏山明水秀,被称为天然氧吧。今天的胡林古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那些重重叠叠凸凹不平的岩层,仿若云梯,将古今连贯;那道道梯田,在蓝天下宛如游龙在天;亭台楼阁,若隐若现如梦如幻;绿草如碧毯,让人恍恍惚惚如同进了草原;青松为证,书写千年的依恋;橙色的栏杆似鲜亮的飘带,紧紧缠绕着坚定的青山。
  胡林古,自古而来,又奔向更为遥远的将来。
  而我,自远古而来的一条鱼,忽而复活,游走于树林、山谷、栈道、梯田……就如我又在水草、礁石、碧波中畅快地游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