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马宇琪 通讯员 翟宇坤)“我可以捏一下吗?”“一会儿我想做一个黄色的馒头,然后在上面点缀红色的花朵。”近日,昌邑市育秀学校以“寻味昌邑”为主题,为学生们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手工体验课。在手工教室内,面点师傅带领学生以小麦精粉为原料,用老面为面引子发面,经过揉和、点缀,制作了一个又一个老面大饽饽,学生们望着造型圆润而光洁的大饽饽不禁直咽口水。
此次手工体验课是该校秉承“传承民族文化·普及民俗知识”理念,聚焦本土特色面食,实施《寻味昌邑·特色面点》传统文化课程的举措之一。“昌邑特色面食浸润着历史的传承与芳香,蕴藏着岁月的年轮与回响,有着珍贵的传承价值,不仅是可以入口果腹的食物,更展现着昌邑传统民俗礼仪。”校长宋雪梅说,实施《寻味昌邑·特色面点》传统文化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在“麦香味”中感受浓厚的家乡氛围。
据了解,《寻味昌邑·特色面点》传统文化课程分为“寻味课堂”“寻味学科”“寻味民俗”“寻味亲情”四大板块,通过开展学科基础课程,拓展学科延伸课程,发展传统文化课程,打造家校共育课程,培养学生热爱家乡本土文化。
“寻味课堂”有别于常规学科课堂,课堂教学目标更贴近于感受而非学习,注重教与学的多样性,“寻味课堂”的授课由多学科教师担任,融合了多种教学风格,让学生始终保持新鲜感、求知欲,同时为教师提供了一个展现自我能力的机会,更有利于《寻味昌邑·特色面点》课程的实施。
“寻味课堂”学科教师基于自己的教学主张,开发1至2门“微型课程”,将“寻味”与自己的日常教学内容相融合。如语文教师以“诗词中的面食”等为内容开展课堂教学,在品味经典名篇的同时,融入对传统地域文化的探究思考;英语教师以“面食小故事”开展写作,通过开展“面食介绍秀”帮助学生练习口语;生物教师以“认识大麦小麦”为主题教学生有关植物的知识……
好的校园文化气息离不开民风民俗的影响。该校注重用好传统节日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寻味民俗”活动,带领学生感受家乡的民俗风情。春节期间,教师引导学生与父母一起蒸饽饽、制作“鱼卡子”,在参与亲子活动的同时了解其蕴藏的传统文化内涵;二月二“龙抬头”来临前,让学生品尝传统面食“其子”,探究其与民俗的联系……
家庭是课程实施的重要阵地。为实现家校共育,该校开展“寻味亲情”家校共育课程,利用学校公众号、家长群、家长开放日等畅通家校共育渠道,以《寻味昌邑·特色面点》为依托,开发系列亲子活动课程,家长不知不觉地成为课程的参与者,不仅密切了亲子关系,也搭起家校协同教育的桥梁,得到了家长的一致好评。
为做好传统文化进校园和普及民风民俗知识的工作,培养学生家国情怀,该校举办以“缤纷社团·魅力校园”为主题的校园文化节,开展系列主题文化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走访调查、查阅资料等,让他们了解昌邑地区的民风民俗,感受家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