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辉
谈到中国画,人们经常说:开谈不言李营丘,说尽山水也枉然。
李成,又叫李营丘。
他是中国山水画开宗立派的人物,有人称他为“中国山水画之父”。
在他的笔下,寒林萧瑟,山川清旷,林木怒张。一千年来,从皇帝到平民,无数人在他的画前肃然惊叹,倾心不已。画史上称他“古今第一”“画家百世师”。
他本是唐朝宗室,出身皇族,生于乱世,一生落魄,郁郁不得志,胸中的萧瑟幽远凝于笔端,落笔成画,如有神助,常有画作被誉为“神品”。他爱喝酒,49岁时死于醉酒之后。
我常常想象那样一个黄昏,那样一个人。
公元967年,河南淮阳(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
应该是一个秋日的傍晚,在一个不起眼的小酒馆里。日头西斜,窗外,秋风吹起落叶,酒馆里的光线渐渐地暗了。
酒馆里没有几个人,只有一个跑堂小伙计和坐在角落里的一个客人。小伙计看了一眼那个客人,那是一个老者,但也不是太老。只见那人一身布衣,头发凌乱,神情落寞,眼神中却有一股清高孤傲之气。他是一个人来的,谁也不理会,只是注视着手中的一杯浊酒,一杯又一杯地喝着,衣袖上还有一些沾染的墨痕。
偶尔有人进到酒馆,会问:“最近这人天天来这里喝酒,每次都要喝醉,他是什么来历啊?”
小伙计说:“我听人说,他是一个画家,很厉害的画家,好像姓李。”
那位客人似乎听到了人们对他的议论,他毫不在意地笑了笑,拎起酒壶出了酒馆,踉踉跄跄地走了,远处的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
那是一个画坛的绝顶高手留在世间最后的背影。
犹如古龙武侠小说中的一幕。
《宣和画谱》记载,李成那段时间“日以酣饮为事”,最终“醉死于客舍”。
“青青陵上柏,磊磊涧中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古诗十九首》中的这句诗,李成早就读过了吧? 他用画笔无数次地描绘过大自然的广袤和人类的渺小。不知道他在死亡之前,在酒精的麻醉之下,是否看到了高山仰止、寒林清旷,是否看到了自己短暂、落寞而辉煌的一生?
一
李成生于公元919年,字咸熙。原籍长安,即现在的陕西西安,那是唐朝都城。
李成家族,是唐朝李家皇族的嫡系子孙。往上数,李成的祖父李鼎,曾任国子祭酒,还担任过苏州刺史。唐朝末年天下大乱,唐朝于公元907年灭亡,开始了战乱不止的五代十国。李成的祖父李鼎,带着他们全家从长安搬到了青州府。李成的父亲李瑜,曾任青州推官。李成的儿子李觉,曾任建州通判、泗州知州、国子博士、水部员外郎等,李成的孙子李宥,曾任天章阁待制、开封府尹等职。
总之,这是一个官宦家庭,世代为官。在李成家族上下共五代的传承中,只有李成,没做过什么像样的官。所以,在正史中,如《五代史》《宋史》,都没有李成的传记。幸亏李成还有一个做官的儿子,我们才可以在《宋史》的“李觉传”中,看到李成家族的传承脉络。
据记载:“(李觉)曾祖鼎,唐国子祭酒、苏州刺史,唐末,避乱徙家青州益都。鼎生瑜,本州推官。瑜生成,字咸熙。”
当然,李成作为一名画家,《宣和画谱》中有一些对他的描述,如:“其先唐之宗室,五代艰难之际,流寓于四方,避地北海,遂为营丘人。”
古人习惯以地名称呼别人,如唐代的李邕做过北海太守,所以叫“李北海”,李成因为生长在营丘,所以叫“李营丘”。
“李营丘”这个名字,引起了后世不少研究者关于“营丘”的争议。“营丘”具体在哪里?郭沫若、范文澜两位史学大师一个说是临淄,一个说是昌乐,前几年,山东大学历史系李森教授在一篇文章中考证过这个问题,他认为李成所在的“营丘”就是在青州。
不管“营丘”具体是哪里,总之,一千多年前,李成就生活在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他画笔下的山川、河流、树木,就在齐鲁大地、潍水之滨。这一点没有疑问。
出身于官宦世家、书香门第,李成博涉经史,爱好诗赋,琴棋书画样样都通。李成的山水画开始时学习荆浩、关仝,但很快就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宋朝的书法家、画家米芾说:“李成师荆浩,未见一笔相似;师关仝,则树叶相似。”
作为画家,李成无疑是有天赋的。但他并不把画画当成自己的事业,画画对他来说,只是自娱,即“弄笔自适”。作为深受儒家影响的文人,他内心的“正业”当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曾经说过:“吾儒者,粗识去就,性爱山水,弄笔自适耳,岂能奔走豪士之门,与工技同处哉!”——我一个读书人,虽然爱好山水,但也是自娱罢了。我岂能拿着画笔奔走于豪士之门,这和技工画匠有什么区别!
这一份读书人的傲气成就了李成,也毁灭了李成。
二
在李成49年的生命中,有四十多年生活在动乱的五代时期,李成与宋朝仅仅共存了7年,直到他去世,宋朝的统一大业仍未完成,南唐和后蜀还在。
在这样动荡的局势下,李成要想完成一个儒家学者的理想,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且在做官这条路上,李成的运气特别不好。
公元959年,李成应好友王朴之邀前往后周都邑东京(今天的开封),王朴有意举荐他担任周世宗柴荣的幕僚。李成高高兴兴地赶到东京,王朴却不幸去世了;转过年来,即公元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在中原建立了宋朝。又过了三年,公元963年,李成应陈州知州卫融之邀前往淮阳,卫融想让他担任一定的官职,当他带着一家老小兴致勃勃地抵达时,卫融却已调到了舒州。
一切都像是上天的捉弄,李成哭笑不得。此时他已经四十多岁了,入仕的希望渺茫,他以酒浇愁,每天痛饮,偶尔作画,笔下的寒林更加清冷。直到几年后,他醉死于淮阳的客舍之中。
虽然只在宋朝生活了七年时间,但李成仍然被后世归入北宋画家的行列,这是因为李成的绘画对北宋及以后的画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时代变迁与自身的经历赋予了李成更深刻的哲思。大唐的辉煌已经远去,乱世之中,如何安身立命?而生命的本质是什么?他把目光投向了天地之间,山川之中。
李成的画经常有郊野平远旷阔之景,这是齐鲁大地的特点,这一带的地域以平原为主,同时又有泰山、沂山、蒙山等贯穿其中,既有高峻雄伟的地理气质,又有平坦宏阔的环境感受。李成擅长画平远寒林,画法简练,笔势锋利,好用淡墨,有“惜墨如金”之称;他画的山石好像卷动的云,后人称这种表现技法为“卷云皴”。这种画法一经推出,引来无数人模仿。
在此之前的画家,多以宫廷画师为主,像李成这样,能把自己的思想感受融入画中的人很少。
李成的画风靡一时,他在同辈山水画家中具有至高的地位。这一点在后来的书籍中常有记载。
画家郭熙在《林泉高致》一书中说:“齐鲁之士,惟摹营丘。”李成的影响岂止是齐鲁呢?上至皇帝士大夫,下至凡工布衣,学李成者蔚然成风。全国画家皆以临习李成为荣,以至许多画画的人把自己的名字改为“宗成”“效成”“希成”等。
李成的画作在当时已经名闻天下,并成为时尚。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描写道:“本铺中两壁皆李成所画山水。”
由北宋官方主持编撰的《宣和画谱》评价李成:“所画山林、薮泽、平远、险易、萦带、曲折、飞流、危栈、断桥、绝涧、水石、风雨、晦明、烟云、雪雾之状,一皆吐其胸中而写之笔下。如孟郊之鸣于诗,张颠之狂于草,无适而非此也……”又说,“凡称山水者,必以成为古今第一”。
三
李成性情磊落,绝不趋炎附势。
《圣朝名画评》和《宣和画谱》都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当时有个权贵叫孙四皓,很想收藏李成的画,就派人送信给李成,说最近几天抽时间过来吧,我想见你。
那种权贵的傲慢口气让李成非常不爽,直接拒绝。孙四皓不死心,他千方百计地弄了李成的几幅画,挂在家里。后来李成在开封的那几年,孙四皓又“卑辞、厚礼,复招之”,写了一封很谦虚的信,带着厚礼去见李成,请他千万给个面子。李成推辞不掉,来到孙家。一进门,发现自己的画就挂在客厅中,不禁“作色振衣而去”,变了脸色,一甩袖子走了。
这是古代文人的气节,也是一个艺术家的倔强。
李成“不事权贵”的逸事并没有打消收藏者的热情,反而更显示出他“一画难求”的珍贵。
“其后,王公贵戚,皆驰书、致币,恳请者不绝于道”,前来求画的人络绎不绝。无论是皇亲国戚,还是达官贵人,李成“漫不省也”,他一概不放在心上,置之不理。
李成的作品被宫廷收藏并收录进《宣和画谱》的就有159幅。流传到现在的有《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寒林骑驴图》《茂林远岫图》等。
不只是现代人难得一见李成的真迹,即使在宋朝,见到李成的作品,也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
原因,一是当时李成的模仿者众多,市面上出现了大量仿李成的赝品。米芾是李成的“粉丝”,他想收集李成的作品,看了三百多幅,却只见到两幅李成真迹,其余都是赝品。米芾叹息道:“天下无李(成)!”另外,据记载,李成的孙子李宥在开封做官时,曾经出厚金收购了李成的很多作品收藏,所以流传于民间的李成作品更少了。
好在,李成的笔法、李成的绘画理念和精神,传承了下来,成为滋养无数后世画家的源头活水。
最终,是绘画成就了李成的千古之名。
这是李成自己也没有想到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