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希良 文/图
往日的鸢都湖沿岸,处处景色连绵,鲜花泛滥。可再美的景色也经不住寒冬的摧残,此时走在湖边,让人感觉到荒凉一片。没办法,北方的这个季节,大地被寂静所笼罩,万物仿佛都进入了冬眠期。
我一个人沿湖岸向南走着,从桥底穿过宝通街高架桥,在湿地公园的湖边,有一片灰突突、白茫茫的芦苇荡。那些芦花正在随风摇曳。它们在寒风中挺立,成为冬天里的一道独特风景线。看它们摇曳的身姿,宛如灰白的波浪,向人们展示着生命的顽强。
严格来说,荻花和芦花是不同的。荻花一条一条显得有些瘦小,芦花一穗一穗显得有些大。芦荻的茎是实心的,芦苇的茎是空心的;芦荻的叶子有白线,芦苇的叶子是纯色的;芦荻大部分生长在旱地上,芦苇大多生长在水岸边。古代的文人墨客经常写荻花,很少有人写芦花。芦花占领着河边、湖边、池塘边,荻花一般在杂草中,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开首就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后面又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是从哪里始出来?明显是从芦苇荡后面驾小船慢慢靠拢来。现在的小学课本,其中有一篇课文叫《芦花》“水滨多芦荻,秋日开花,一片白色。西风吹来,花飞如雪。”所以从古至今,芦花和荻花,人们始终没有分得太清楚,所以,我在这里有时也把芦花写成芦荻花。
还有作者说荻花在冬天里独自盛开。这显然不对,无论荻花还是芦花,这个季节都伴随着寒风枯萎死去了。白居易写“枫叶荻花秋瑟瑟”时,荻花正在盛开,那时肯定是活的。可到了大雪节气后的寒冬里,荻花只是在顽强地挺立,低头看着水中自己的倒影,自我陶醉而已。这个季节没有春天的百花争妍,也没有夏天的繁花似锦,更没有秋天的累累硕果。然而,这些岸边的荻花,却拥有了一种独特的魅力,让人不禁为之驻足,为之感叹。
冬天要想在这鸢都湖边赏花,空费工夫。唯有这岸边的成片芦花,引得人们驻足观看。有时候会遇到天空飘下的雪花,可雪花不是随时都有,需要上天的恩赐。诗人在冬天,往往会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冬日画卷。美丽的鸢都湖在这些芦花的装点下,在寒风凛冽里,显得不再单调,而是充满了许多诗情画意。
芦花,是冬天的勇士,它们不畏严寒,在风雪中傲然挺立。此时暖阳斜照在寂静的湖面上,湖面泛起点点银光,仿佛披上了一层轻柔的面纱。湖畔的芦苇荡在冰雪覆盖下,呈现出一片圣洁而静谧的世界。
我轻轻走进这片芦苇荡,脚下传来“翠翠唰唰”的声音,那是积雪在轻轻诉说冬日的浪漫。我仔细观察着这片银色的芦苇,它们纤细的茎秆被厚厚的冰包裹着,像是戴上了洁白的手套,在风的吹拂下,那些茎秆轻轻摇曳仿佛在向我招手。
我静静地站在湖边,聆听着风的声音。那声音仿佛穿越了时空,带着我进入了一个神秘而悠远的世界。我闭上眼睛,仿佛能听到芦苇在低语,冰块在融化,雪花在飘落。这一切都是如此宁静而美好,让我沉醉其中,无法自拔。
夕阳的余晖洒满了湖面,给这片寂静的世界披上了一层金黄。我望着这片芦苇荡,心中充满了感慨。在这个寒冷的冬日,这片芦苇荡给我带来了无尽的温暖和安慰,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
据说,在困难时期,人们缺衣少食,棉花更是稀缺物品,有人就把这芦花采回家,做成棉被、棉袄,最差也可以做成铺在炕席上的糠包。想起往事,我不由得伸手扯过一穗芦花,放在我的脸颊,真有一种软软绵绵、像棉花一样的感觉。平日里那些“叽叽喳喳”的鸟儿,在这个季节,会把这些茂密的芦苇荡当成它们各自的家,既能防风御寒,又能躲避天敌。
寒冷的冬天里,鸢都湖边的芦花,美丽、孤独、顽强,它们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是生命的赞歌,让我们在芦花的摇曳中,感受冬天,感受生命,感受生活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