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薛静
通讯员 王勇
“这是我们的《课堂公约》。在课堂上,我们不是观众,而是主角。老师是导演,和我们一起努力,共同把课堂打造成一场精彩的‘舞台剧’。”走进高密市第一中学,课堂上气氛活跃而热烈,学生们“会自学、善合作、能展示、敢质疑”的精神面貌令人耳目一新。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主渠道。一堂好的“深度学习课堂”,不仅会让学生受益一生,也推动师生“双向奔赴”、彼此成就。今年,高密市第一中学深化“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评一致性”课堂教学改进行动,推动教师教学方式和学生学习方式发生深刻变化,打造了一批有特色、高效率的典型课堂,促进课堂教学效益提高和教学质量全面提升。学校的“普通高中‘大语文’课程体系建设的研究与实践”被山东省教育厅确立为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省级语文学科基地建设又迈出坚实一步。
强化党建引领,发挥党员教师先锋模范作用。学校强化理论学习,注重一线调研。基于课程建设和课堂改进过程中的痛点和难点,启动了党员干部、党员名师先行示范课,每名中层教学干部率先上示范课,辐射引领全体教师形成浓厚的新课改氛围。组织成立了高一、高二、高三、卓越学院四个“深度学习课堂”改进行动先锋队,党员名师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项目研究的方式推进“深度学习课堂”走深走实。
激活师生潜能,调动自我成长的内生动力。各级部召开全体教师会,统一学习《高密一中课堂公约》,明确“深度学习课堂”改进的必要性,形成目标引领、自主先学、合作探究、踊跃展示、精讲点拨、自我构建的“深度学习课堂”基本环节。统一观看学习名师赵桂霞工作坊培训视频、示范学案,统一班级学习小组建设意见与做法,统一学案设计要求等。各班召开主题班会,根据方案组建学生成长共同体,确定组名、组徽、组内公约,明确组内分工职责。规范课前自主先学、课中合作探究、展示讨论的基本要求,确立“面向众、声音洪、不举手、有衔接”的组织细节,引导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在“深度学习课堂”上夯实核心素养。
开展集体教研,凝聚集体智慧共促提升。为了充分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实现资源共享,推进课堂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学校优化了年级教研组集备和学校大集备的组织流程。确立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主讲人的“四定”和备学习目标、备素养着力点、备教材、备教法、备学情、备学法、备教学过程、备学案、备课件的“九备”,凝聚了集体教研智慧。分磨课和正式课两个环节集体打磨深度学习公开课。磨课环节,授课人先讲,评课人后评。评课人分主评课人和随机评课人两类。主评课人为本教研组人员,介绍本节课的打磨过程和教学改进意见等,随机评课人由相近学科教师评课,他们可以从自身学科视角出发对本节课提出教学建议。丰富的教研机制为教师们产生更多思维碰撞火花提供了平台。
打造“教学评一致性的深度学习课堂”是学校本年度的一项攻坚项目,直接决定着学校能否通过改革课堂的方式实现育人方式变革新的突破。为此,学校聘请潍坊市、高密市两级教科院专家组成顾问团,与学校各学科教研室主任等组成课改观察团,通过公开课、推门听课等方式检验课堂改革落实情况,并将教师们的课堂改革力作为专业发展的重要指标纳入个人考核评价。
学校始终坚信只有课堂改变了,学生才能真正转变。找准了课改前行路,就要携手奋进走下去,用高质量的课改培育学生厚重的核心素养,打造一条特色鲜明的县域高中发展之路。
图①:“青蓝工程”助力教师成长。
图②:高一级部深度学习课堂改进行动研究课。
图③:深度学习课堂上师生互动。
(图片由高密市第一中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