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美好社区·幸福家园”建设,绘就“八大场景”,奎文区——

解锁基层治理“新密码”

(2024年04月2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潍坊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尹莉莉
通讯员 胡朋朋 张彬 张璐瑶

  奎文区是潍坊的中心城区,老旧小区占小区总数的53.57%,社区几乎是居民最大的生活场景地。如何主动感知居民需求,如何让每一位居民都生活在一个幸福场景,如何让每一位居民都成为幸福场景的主角,始终是奎文区基层治理探索的重要课题。奎文区秉持“一统四化八场景”理念,巧用党建这枚“绣花针”,穿起基层治理千条线,绘就润心、亲邻、服务、善治、教育、康养、宜居、微业等八大场景,全域开展“美好社区·幸福家园”建设,全面重塑社区治理体系、共建机制和服务模式,实现从政府“有什么给什么”逐步向居民“要什么给什么”的迭代升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区治理共同体,绘就了一幅以人民至上为底色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新图景”。
   聚焦“服务有感”—
  “小社区”同频共振共享发展“大服务”

  为破解社区服务功能单一、居民异质化需求难以满足等难题,奎文区改变传统治理模块,创新引入“场景”理念,突出人本化、生态化、特色化、未来化,将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增加高品质公共服务供给分解为可知可感的场景式实践,以场景构建家园、营造高品质生活,居民在移步换景中感知美好生活。
  ——塑造生态宜居“新场景”。奎文区以城市更新为契机,改造提升老旧小区111个,占全区老旧小区的三分之一,新建口袋公园8处,开展城市管理“十治”专项行动,创新“社区领办+国企领办+市场化”有机衔接的物业管理新模式,深化物业领域未诉先办改革,实施“百日攻坚”专项行动,物业投诉总量同比下降10.2%,内外兼修让“宜居”场景更有品质。
  ——构建便民优享“新场景”。奎文区创新实施党群服务阵地“迭代升级”,建成美好社区会客厅10处、党群服务驿站310处,将50项高频行政许可事项下沉社区,推行延时错时、帮办代办等弹性服务制度,开发居民欢迎、参与度高的青少年体训、公益托管班等特色项目70余个,探索推行“商居联动”模式,优化社区便民网点布局和商业服务供给,构建“10分钟美好便民生活圈”,让社区回归服务居民本源,完成从“最后一公里”向“最初一公里”和“最后一米”的转变。
  ——营造全龄友好“新场景”。奎文区搭建“康养”场景,因地制宜建成“长者食堂”25处、社区老年大学12所,推动老有颐养;搭建“教育”场景,实施“家门口”好学校建设行动,新增婴幼儿托位1000余个、中小学学位4000余个,打造“学在奎文”品牌,实现幼有善育;搭建“微业”场景,开设能工巧匠手工坊等“微业”项目61个,金都社区针对社区新就业群体的迫切心情,在公益性岗位和储备劳动技能上做文章,还创设了创业体验站、烟火气小夜市;苇湾社区打造天使助残创业手工坊、红播客、“蜂”聚工坊三个助残扶弱微创业项目,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投建直播电商平台助力产品销售。目前,全区组织“微招聘”157次,带动3300余人实现“家门口”的创业就业。
   聚焦“治理有效”—
  “小社区”落实落细社会治理“大文章”

  针对城市社区“居民原子化”的特点,奎文区打破联系壁垒、搭建交往平台、营造亲邻文化,推动人人参与、人人出力、人人共享,让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主协商、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科技支撑的社会治理体系在“八大场景”实践中不断完善。
  ——织网扎根重构组织网络。奎文区开展“支部建进小区”行动,成立小区党支部308个、楼栋党小组746个,赋予小区党支部监督权、评价权等“五项权利”,推行小区党支部、业主委员会“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优选3382名以党员为主体的楼长、单元长队伍,织网到单元、扎根进每户,让居民学会“自己管自己”,推动服务更精细、治理更精准。
  ——亲邻润心重塑邻里关系。奎文区建设“城市书房”“邻里中心”等新型交往空间180余处,举办“幸福邻里节”“亲邻守护”等系列活动,实施失独家庭关爱等邻里互助项目331个,举办社区公益市集220余场,定期开展最美系列评选活动,以“润心”“亲邻”场景落地推动居民由“陌邻”变“近邻”成“亲邻”。
  ——多元善治重树家园精神。奎文区创新小区党支部统领的“1+2+N”亲邻议事会机制,搭建“马扎议事”“楼头议事”等载体,定期组织业委会、物业企业、居民等协商议事,从一个闲置的车位如何利用、社区公益大集上如何为居民磨菜刀等一件件小事做起,共同解决平安驿站建设等难题1569项,实现了居民有效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推动新就业群体到社区报到,选聘400余名快递外卖小哥、网约车司机担任“民情联络员”“流动网格员”,推动“新市民”成为治理“新力量”。
   聚焦“统领有力”——
  “小社区”发力源头治理破解“小马拉大车”大难题

  为破解社区资源不足、力量偏弱等问题,奎文区整合要素配置,推动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服务下延,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协同化,在缩小治理单元中疏通了社区治理的“末梢微循环”流动系统,变“单打独斗”为“握指成拳”。
  ——建立常态长效的下沉机制。实施“增容服务进社区”行动,将教体、民政、卫健等15个职能部门25项增容服务常态化下沉社区,全面推行警社联建联动,全覆盖建立“综合执法派驻站”,有效解决治理顽疾700余个。将党建引领贯穿网格治理的各方面、全过程,组织2200余名在职党员到居住地社区“找组织、亮身份、领项目”,探索推行“干部监督进社区”,党员带头为居民办实事好事1200余件。
  ——构建统筹统揽的共建体系。全面推行街道“大工委”、社区“大党委”制,吸纳218家单位、29家物业企业为“兼职委员”,完善联席会议、双向服务等制度,打造基层治理共同体。深化“五社联动”,探索“社区合伙人”机制,搭建公益创投大赛、项目路演会等平台,引进社会组织270余家,实施共建项目330余项,解决了社区建设“缺人、缺钱、缺资源”的通病。设立社区发展基金,推动成立社区慈善微基金,实行“星级评定”“揭榜挂帅”,激励社区先行先试、加速竞跑,提升治理效能。
  ——锻造善为有为的社区队伍。健全社区工作者选任、成长和激励体系,建设城市社区治理学院,打造实训基地8处,竞争性选拔35岁以下社区正职后备人选8名、副职后备人选39名,探索推行社区书记等级制管理和跨街道交流机制,打破社区工作者晋升“天花板”,激发社区干部和党员在小区治理、矛盾调处等方面的先锋模范作用。
  “我们将党建引领有机嵌入小区治理,创造性结合落实到场景建设中,社区干部和群众坐在同一条板凳上,把‘鸡毛蒜皮’事变成让群众满意的‘关键小事’。”东关街道苇湾社区党委书记马丽丽深有体会地说,拓展场景回应治理需求带来最大的好处是成事在社区,满意在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