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融(?-公元79年),字子优,北海安丘(今山东潍坊安丘市)人。东汉光武帝时大臣,经学家,古称牟子。
牟融青年时精通经籍,在《尚书》失传的情况下,于民间以《大夏侯尚书》传授生徒,缵绪绝学,州里称颂。起初以司徒茂才任丰县令,任职3年,政化流行,县无狱讼,众吏畏而爱之,治绩为州郡之最。汉明帝永平五年(62年),拜司隶校尉,“典司京师,执宪持平,多所举正”;迁大鸿胪、大司农,居职修治;永平十二年(69年)代伏恭为司空,掌管议论和纠察;章帝时接替赵熹为太尉,参录尚书事,位列三公。经明才高,善议论,甚有大臣风节,百僚敬畏。时公卿无可匹敌者。汉明帝赞叹再三,认为其堪任宰相。东汉建初四年(79年)卒。章帝亲临其丧,赠陪葬物品甚丰,并赐冢茔于明帝陵下,以体现朝廷对牟融的尊重与怀念。
牟融著《牟子》二卷。卷一《牟子理惑论》,是了解汉末佛教状况的一部重要文献。作者自设宾主,以问者和牟子各为一方,采用对话问答的形式展开讨论,在一问一答之间阐述佛教的义理。《牟子理惑论》是首部中国人所著佛教著作,首次提出儒、佛、道相一致思想,对后世齐鲁文化乃至中国文化的发展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资料来源《潍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