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手记

以人才助力
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

潍坊日报社调研采访组

(2024年05月31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作为传统工业强区,潍城区产业基础好、企业数量多,尤其在装备制造产业链上具有独特优势,是强链补链延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当前,潍城区正聚焦优势传统产业,开展“数转智改”行动,以数智转型助力传统产业向新提质。
  采访调研过程中,从忙碌的生产车间到紧锣密鼓赶进度的工地,从“下定决心要搞数字化智能化示范基地”的企业家,到“进厂十二年只做了研发这一件事”的研发人员,记者感受到了潍城区浓厚的向上进取的氛围,也再一次深刻认识到了人才对于制造业企业升级的重要性。
  推进新型工业化、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关键在于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的关键,在人才。吸引人才,主动作为,才能有为。实施“一企一平台”工程,让潍城区市级以上创新平台累计达到260家。以半导体(激光)产业园、磁浮交通产业基地等项目为重点,深化拓展与高校院所的长期合作关系,构建科研、工作、生活一体化的人才集聚生态圈,打造潍城产业辨识度的创新创业综合体。持续开展“走进企业、问需人才”活动,帮助企业与高校达成合作协议18个,解决技术难题12个。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也是人才发挥用武之地的主要阵地。如何打破地域局限,吸引更多人才实现“为我所用”,是很多企业面临的现实问题。山东富锐光学科技有限公司对创新型高端人才的依赖性很强,为此在北京设立研发中心,集聚全国顶尖人才,聘请清华、北大、中国科学院、中船重工和北航专家作为专家顾问,打造激光雷达产业创新“智力引擎”。山东快仓智能科技有限公司也采用了类似的“飞地+智库”模式,研发总部设在上海,同时在潍坊组建工程师队伍负责技术落地,实现“1+1>2”的效果。
  引进了人才,也要用其所能、尽其所愿。智迈德股份有限公司1000多项知识产权的背后,是100余人组成的研发团队。企业内部建立起了一套人才与企业正向循环的“双促进、双提升”机制,鼓励高技能领军人才参与重大技术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支持高技能人才在岗位上用好技能、带徒传技,形成了助力企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倍增效应”。大洋泊车研发团队人员数量占比超过10%,且非常稳定,更有助于企业把握产品开发节奏,掌握核心技术,如填补国内技术空白的大洋DG115登高平台消防车就属于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既要招引拔尖人才,也要培育能工巧匠。尤其对传统行业而言,更需要长年扎根在一线岗位上,精通本领域、本行业技艺,擅长攻克技术难关,取得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的“巧匠们”。潍坊东方钢管有限公司实行校企联合培养模式,为企业输送“定制人才”,还贯通了各类人才成长通道,如采用“双轨制晋升”,既看职务也看职称;设立“特殊贡献奖”“科技项目贡献奖”,有效地调动了科研和生产积极性,提高了技能员工的认同感。
  增加新质生产力人才供给是一项系统工程,如何在加大人才供给的前提下,充分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以人才助力新质生产力加快起势,潍城区正在快速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