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守亭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不经意间,记忆的闸门蓦地开启,父亲的件件往事在我的脑海中悄然涌现。
38年前,春节刚过,行人稀疏的公路上,一位中年男子顶着料峭的寒风,吃力地蹬着“大金鹿”,瘦削的身体弯成了一张弓。自行车后座上载有一个椭圆形的大鸡笼,里面是他买来的250只“星杂五七九”母鸡苗。一路走来,一路“唧唧唧”的叫声,给刚刚到来的初春增添了几分灵动和生机。这一天,他起了个大早,骑车往返八九十公里,把可爱的鸡苗带回了家中,也带回一个养殖致富的梦想。
他,就是我的父亲。父亲当时供职于镇多种经营办公室,工作之余与母亲联手搞起了“多种经营”:地里既种有小麦、玉米等粮食作物,也种有棉花等经济作物,家里养有蛋鸡、家兔等,累并快乐着,忙且收获着。
父亲有文化,爱钻研,肯尝试。那年春天,父亲从报纸上看到一篇介绍蛋鸡新品种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种名叫“星杂五七九”的蛋鸡,可以根据羽毛颜色自辨雌雄,适应性强、体型小、产蛋量高、产蛋时间长。经多方打听,父亲了解到邻县昌乐的种鸡场有这个品种,二话不说,马上跑去买来了种蛋,到附近村的暖房孵化了200只鸡苗,果然公鸡白毛,母鸡红毛,街坊邻居看后皆啧啧称奇。
鸡苗娇贵难养,尤其是对温度要求高,需要保持在25℃以上,鸡苗才生病少、长得快。自从这些小精灵进了家门,父母如同哺育婴儿一样尽心竭力,索性把自己睡觉的大炕腾出来给它们,他俩就在地上打地铺,便于随时照看。除了生着炉子外,每天灶台还要生火好几次,把大炕烘得暖暖的,欢快的小精灵们,在炕上像小绒球般四处滚动。
养鸡不但是体力活儿,还是技术活儿。每天定时喂料添水、清扫鸡舍、拣拾鸡蛋,有时还要调拌饲料、打针喂药。父亲买来不少科学养鸡的书籍,边看边学边实践,对科学配料、合理光照、鸡病防治等,做到了然于胸,得心应手。
我放学回家或周末,便到村外果园采摘槐树叶,或去地里拔马齿苋等野菜,回家剁细掺到饲料中喂鸡。有一次,父亲让我跟着几个大人去十多里外的芦苇荡里挖曲曲菜。绿油油的芦苇,比我还高,密密匝匝,望不到边。我一上午挖了满满两大编织袋,小鸡们开心地吃了好几天。
我家养的第一批鸡纯收入2500元,第二批三四千元……四年光景,我家就成了“万元户”。那时,父亲每月工资才40多元。靠着这些辛勤所得,我家盖起了新房,兄妹俩读完了师范大学。
感恩含辛茹苦的父母,感恩这些可爱的小精灵,感恩那段日子,成为我深刻的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