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祥杰
回想在乡村的20世纪70年代,那是个物质生活贫乏的时期,能读到的书寥寥无几,所以爱读书的人得到一本书时便如获至宝。那时,年幼的我抓住一切机会去阅读所能接触到的每一本书,也竭尽所能地用不多的零花钱来买心仪的书。记得在离村子大约六七里路远的地方,曾有一家新华书店,现在仔细想想,那应该是我所知道的附近唯一的书店了。
每次和小伙伴们去书店,没有自行车可骑,更没有公交车和汽车可坐,而是用小脚板一步一步地丈量过去。虽然只有六七岁的样子,但只要是去买书和看书,便从没有感到路途遥远,也不曾有过徒步的劳累和乏味。
上学前的那段时间乃至小学阶段,因为阅读能力不高加上可读之书不多,自己大多接触的是一本本的连环画,俗称“小人书”。即使仅能读到不多的几本“小人书”,它们依然给我的童年涂上了五颜六色的色彩,幼小的心灵从此装进了无数的新奇与快乐。
现在,虽然距离那个年代已过去了五十多年,但这些小人书图文并茂的内容,仍然让我记忆犹新。譬如《鸡毛信》《西游记》《三毛流浪记》《烈火金钢》《十天》等,这些书中的人物似乎随时随地就能从脑海中飞出来。程咬金、诸葛亮、孙悟空、武松……他们惟妙惟肖的形象依然鲜活。
那时放学后,我会利用挎着篮子给猪挖野菜的间隙,躺在碧草如茵的田野上,望着蔚蓝天空中的飞鸟,任由这些故事中的人物在脑海中肆意奔跑。
我在读了初中和高中后,阅读范围也跟着逐渐扩大。虽然可读的书仍然没有太多,但只要能买到或借到一本书,就如高尔基所言的“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常常是忘记了吃饭,也忘记了睡觉。记得有一次,我好不容易借到了同学一本《呼家将》,并答应人家很快就归还。所以,那一天我赶紧做完了功课,怀着忐忑的心情等到家人熟睡后,便悄悄地凑在昏暗的油灯下,一个通宵便将这本大部头啃了下来,用“一目十行”来形容似乎也不过分。从此,我深深地体会到了“书非借不能读也”的告诫。
读中学的那几年里,每次看到陈旧的报刊,我也常常拾起来把每个版面都阅读一遍,而它们也馈赠给了我很多外面世界的“精彩”。即使在高考前夕的紧张日子里,只要看到钟爱的书,我还是忍不住挤出时间看上几页,那个诱惑好像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抵挡。
后来大学期间和工作后,可看的书也慢慢多了起来,而早年养成的爱读书的习惯却从未改变,甚至在如今阅读趋向“碎片化”的环境下,我更怀念起以前纯粹的纸质阅读时光。因为,自己曾经一次又一次地徜徉在书海中,它们已经成为了我一生不可缺少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