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版:北海周末·风物

《心若菩提》读书有感

(2024年07月19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曾繁梅

  前天,与友喝茶,其间说到高考,一友说到曹德旺建大学一事,还说她最近看了曹德旺的书。虽然喜欢读书,我却才知晓曹德旺先生的《心若菩提》一书。刚好茶馆的主人有一本,就在馆里。于是,我立马讨借来看。两个晚上,匆匆看完,不但了解了曹德旺这位少时贫困的少年是如何成为享誉世界的著名企业家的,更是受益于他的一些精辟论述和感悟。
  曹德旺在自序中说到他受益于母亲曾经常说的话:“穷不可怕,最怕的是没有志气。”“要摆脱贫穷,只有靠自己的努力和拼搏。”“做人最重要的是人格的完整,最重要的是取得他人的信任。”自序中他父亲说过:“做事要用心,有多少心就能办多少事”等,曹德旺正是因为家庭的教育,父母的影响,自己的用心和努力,才成就了他辉煌的事业,也使他成为著名的慈善家。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曹德旺开始创业。高山异型玻璃厂是他最先用心筹划并积极运作公社党委同意建设的乡镇企业,但企业成立后,不但没有按照他的思路设计建设,甚至没有了他的位置。因这事,他说:“挫折可以磨练一个人的心智,也可以打击一个人的斗志,是从挫折中站起,还是在挫折中倒下,就要看个人的悟性了。”
  第一次创业,他没有被挫败,而是从挫折中站起来了。后来他成了该厂的采购员。做采购员的时候,他诚交天下士,结交了一批好朋友。同时,他也知道了:“任何事,只要肯动脑筋,没有解决不了的。”后来,在工厂亏损的情况下,曹德旺承包了该厂,并扭亏为盈,自己也成了“万元户”。
  从书中知道,虽然他很早就辍学了,但他深知读书的好处,一直坚持读书学习。他不但喜欢看书学习,还喜欢向其他人学习。他说:“人,不一定要多伟大,才值得学习。也许,从我们身边走过的随便一个人,他们的身上就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只是我们不知道罢了。”1995年,他读了《曾国藩》一书后,将书中“敬胜怠,义胜欲;知其雄,守其雌”这12个字请名家书写成对联挂在办公室。他不但借智历史,还积极向中外著名企业学习其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理念等。学习剖析优秀企业,使他明白:“现代企业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必须专业化经营,才能做强,才能做大。”
  1986年前后,伴随他的企业越来越好,赚钱越来越多,有人污蔑他有经济问题。好在他曾经自学会计学,非常注重账目和原始凭证等。自己又行得正,故而据理据证力争。当然,他也遇到了省市县的好领导,最后还他清白。这件事使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努力地做一个国家、人民、社会需要的人。只要自己能坚守操守,偶有他人兴风,也起不了大浪。”他也更加坚信:“多为国家,为人民,为社会作力所能及的事,国家、人民和社会一定会以他们自己的方式,加倍地回馈给你。”他说:“要做事一定会得罪人,因此做人必须行得正、坐得端,做事必须非常认真、非常清楚。”
  他爱兵如子。对企业的每一名员工都非常尊重,为他们提供良好的成长环境。他创建了“以仁义为本”的福耀企业管理文化。普通员工生病了,他出钱为其治病。出钱让员工出去培训学习,提升自己。还是总经理时,他说:“曾经有人问我如何当好一个总经理,我说首先要将自己放在老板的位置上,虽然只是总经理不是老板,但要记住这是你展示才华的舞台,要珍惜。其二,要爱兵如子,要像父亲对待儿女一样对待员工,全方位去关心他们,他们才是企业真正的财富。当然,遵纪守法,诚实守约,这是必不可少的。”
  在该书的“人才出自认同”一节中,曹德旺讲到福耀现任副总裁陈居里的故事,那时陈居里大学毕业,来福耀初期在车间工作,因为文弱,也不太爱说话,经常替人家“背黑锅”,别人做错的事情都往他身上推,但他从不辩解,都默默地承担下来。曹德旺看不下去,问他为什么受了那么多气不申辩。陈居里说:“申辩会让您觉得我在推卸责任,很难细究,所以索性就不申辩了。”
  陈居里当时还告诉曹德旺说,他曾看过一本关于成功人士的书《艾科卡自传》,艾科卡说:“我用25年时间为福特工作就是为了这最后5年大干一番。”因此陈居里认为,人的一生可能多半时间都在打杂,有机会了你才会做些重要的事情。他说:“我记得我们毕业那天老师说过一句话:‘一个人如果现在不打杂以后永远要打杂,一个人现在打杂,以后永远不打杂。’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打杂’可以理解为为学武功而为师傅扫地倒罐,也可以理解为初生牛犊为自己无知付出的代价,也可以理解为和企业建立亲和力的一个过程。只有经历这样的‘打杂’,企业才可能最终认可你的才干,才愿意给付你所期望的待遇。找工作就好比卖东西,只有先展示性能、展现你的本事,才有可能得到一个好价钱。但本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人家怎么知道,所以你得做。”
  陈居里的这些话和他的所作所为,是不是非常值得很多年轻人思考学习呢。
  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曹德旺总结自己成功的原因:“两句话组成:一曰,入戏;二曰,入角。入戏者,依愿也;入角者,靠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