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丘贺(生卒年不详),复姓梁丘,字长翁,汉代琅琊诸县(今山东潍坊诸城市)人。西汉时今文《易》学“梁丘学”之开创者。
梁丘临,梁丘贺之子,西汉大臣、著名的经学家。
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朝廷“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置《诗》《书》《易》《礼》《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五经,一些名士大儒,也自设塾学,传经授徒。诸城(时称东武)一带出现了“匡伏之学”“梁丘之学”“徐氏之学”“伏氏之学”等学派。梁丘贺先师从京房学《易》,后师从田王孙。汉宣帝时,召为郎,任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深受汉宣帝信任器重。他所开创之《易》学,对后世影响深远。
梁丘贺之子梁丘临,从父学《易》,汉宣帝时便入朝说《易》,为黄门郎。宣帝甘露三年(公元前51年),梁丘临奉旨赴家乡琅琊东武,问学诸儒于石渠阁。之后,梁丘临学问精熟,专行京房法,汉宣帝选了高材郎十人,跟从梁丘临讲学。连当时以五经闻名的博士王吉对梁丘临也深为佩服,让其子拜临为师,专学《易》学。梁丘临又授徒五鹿、充宗,充宗授徒士孙张、邓彭祖、衡咸。
梁氏父子对于《易》经的传播起到很大作用。《汉书·艺文志》之《易》类载《章句》施、孟、梁丘各两篇,今佚。清人马国翰《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有《周易梁丘氏章句》一卷。
(资料来源《潍坊历史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