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矫发
父亲的珍藏里,有—张发黄的油印肄业证书,落款时间是1961年7月24日,单位是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而朱红印章则是济南第二机床厂工人技术学校。时间过去了63年,手捧证书,86岁的父亲依然难掩激动。
彼时父亲还在人山人海、热火朝天的峡山水库工地上。1958年初冬,峡山水库动工修建,水库受益的昌邑、安丘、高密、潍县等地动员组织十万民工参战,年轻的父亲成为其中的一员。父亲在后勤当差,才有机会出发到县城。
1959年底,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到高密城招生,学制两年,最诱人的条件是毕业包分配。适逢父亲去城里出差,抱着试一试的想法,上午到招生处报名,下午参加考试,没想到竟被录取了。
父亲考取的学校为济南第二机床厂技工学校,是第一机械工业部批准的技工学校,有车、刨、钳、电四个工种,规模500人,1955年更名为济南第二机床厂工人技术学校,这也是肄业证上学校名称的落款和印章不一致的原因。该校现为济南二机床集团有限公司技工学校,被授予“国家高级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山东省金蓝领培训基地”等荣誉。
证书上写着父亲“在本校学习电工一年半”。我搜索到,该校“1960年分两批招生,2月招收第一批,8月招收第二批,共招收500名……因农村户口下放,1962年毕业生211名。”从这段文字中可以推断,父亲是1960年2月招收的那批学生;1962年只毕业了211人,1961年该校下放农村户口289人,父亲成为其中一员,从此与城市户口失之交臂。
父亲肄业后,一直没有离开过生他养他的故土。他在生产队干过记工员,当过会计;人民公社当过村办企业销售员、村办企业会计,也干过广播站管理员、公社报道组通讯员,写的稿子多次在县广播站播放,也上过《大众日报》农村版,他创作的戏剧多次参加县、市文艺调演并获过奖。农村承包责任制后,他承包了村南的棉花田和村东的十八亩粮田,也为县科技局、农业局等部门搞过良种试验田,被195厂柴油机的摇把砸伤过。有一年,他从拉麦子的地排车上摔下来,当时没有大碍,几十年后却造成椎间管狭窄,行走困难。
那么多的崎岖坎坷,风暴雨寒,父亲坚强笃定地走过来了。和穷则思变的乡邻们一样,他用勤劳的双手,改变着居住环境,翻盖了旧屋,又盖了一排新房。每盖一排房子,东挪西借,备料求人,精打细算,父亲都要脱掉“一层皮”。
2020年清明,村庄整体拆迁,父亲搬到了罗府新城,成了“城里人”,终于圆了60年前的城市梦。
在历史洪流里,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个人的命运始终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父辈们尽管只有肄业证,但是他们在社会这所大学校、大熔炉里毕业了。因为年龄的沉淀,大风大浪的历练,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体验,父辈们更加明白生活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