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版:专版

05版:专版

06版:专版

07版:专版

08版:专版

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的实践路径

(2024年08月17日) 来源:潍坊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张娜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视察时强调,“山东是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实现粮食增产提质,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端牢中国饭碗、以更高水平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重要遵循。

筑牢“压舱石”,坚决守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安全底线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始终是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我国人口规模巨大,作为一个拥有14亿多人口的大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而且,随着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社会对农产品数量、质量和品种多样化的需求持续提高。只有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才能不断满足人民需要、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只有农业强,农产品供给有保障,物价稳定、人心安定,经济大局才能稳住。
  山东作为全国首个农业总产值过万亿元的农业大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责任重大,必须坚决扛起粮食大省政治责任,确保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居全国前列,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的稳定安全供给。当前,我们要以推动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等要素创新性配置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粮食生产新质生产力,重点从提高单产上挖掘粮食增产潜能。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低标田改造升级,开展农田有机质提升和盐碱地改良试点,建立健全高标准农田管护机制,全方位增强“藏粮于地”的能力。要加快推进蔬菜产业优化区域布局,加强绿色蔬菜保供基地建设;巩固生猪基础产能,稳种猪、稳规模;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海洋牧场,确保水产品产量稳定。

破解“卡脖子”,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取得新突破
  “十四五”以来,山东省财政持续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强化科研、技术、项目、平台、人才、服务等方面的支持,聚焦基础领域、重点领域加大农业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引导金融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创新领域,鼓励企业牵头组建产学研协同的创新联合体,培育和打造了一批具有较高层次和水平的农业研发机构,切实提高了农业创新研究的软实力。但同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不小差距,关键在于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不断提升成果转化率,让创新成果走向田间地头,推动山东从农业大省走向农业强省。
  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科技成果实现从研发到推广应用,其间还有好几道关要闯。要充分发挥山东农业科研院所多、科技创新体系强的优势,紧扣现代农业转型升级需求,把做好农业科技创新规划放到突出位置,以规划统领创新力量、配置创新要素,推进实质性创新协同,解决“多头、分散、重复、低效”问题,形成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的合力。要持续深入实施种业“揭榜挂帅”项目,推进种业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分离,完善利益分配机制,强化种业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构建梯次分明、分工协作、适度竞争的种业科技创新体系。要以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在生物育种、智慧农业、农机装备、立体农业等领域开展跨地域、跨单位联合攻关,加快培育和壮大农业新质生产力。同时坚持“四个面向”,将实验室搬到田间地头和工厂车间,增强农业科技创新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此外,要不断研发新技术、增加科技供给,扎实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通过加强科技攻关,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应用,以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齐鲁粮仓”建设。

培育“新农人”,加快提升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现代化水平
  建设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还面临诸多挑战,不仅要积极应对居民消费层次升级带来的供需结构性矛盾,还要从根本上突破农业传统生产力的局限,彻底改变小规模、细碎化、分散化和低效率的传统农业经营格局。近年来,山东以产业园区、创业园区、科技园区为载体,因地制宜培育农业生产经营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化社会化服务组织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充分发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在推广新品种、应用新技术、打造新业态、探索新模式、开发新产品等方面的引领带动和示范作用。
  聚焦“新农人”培育,是把准农业现代化对人的现代化需求,就要开展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摸底,建立培育对象清单,借鉴江苏“千百万”培育计划,加快补齐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年龄偏大、专业化水平偏低的短板。在全省加快培育一批“新农人”典型,发挥“头羊”示范带动作用,吸引更多有文化、有技术、有梦想、有情怀的城市人才投入农业现代化建设。要充分利用各部门、各渠道政策支持“新农人”,支农资金中的现代设施农业行动、农机购置补贴等优惠政策向“新农人”倾斜,金融支农产品更多服务“新农人”,社保、就业等政策更多支持“新农人”,形成政策合力,推动“新农人”群体迅速发展壮大。

紧盯“大农业”,加快构建高质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近年来,山东各地结合地区资源禀赋优势,积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以标准化推动产业化,通过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提高全产业链稳定性和竞争力,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拓宽了农业发展空间,更大程度上发挥农业产业的多种功能和多元价值。
  扛稳扛牢粮食安全重任,还需积极践行大农业观,加快培育智能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无土农业、海洋农业等新业态,发展农业新兴产业,加速壮大农业新兴产业集群,抢占未来农业高科技阵地与产业高地,切实提升农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为更高水平的“齐鲁粮仓”建设夯实产业根基。要挖掘乡村多元价值,促进粮经饲统筹,农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要依托农业农村优势特色资源,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村级发展“一村一品”,镇级建设产业强镇,跨区域打造产业集群,产村融合,产镇融合,推动“小特产”升级为“大集群”。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以农产品加工提档升级为抓手,加强区域性预冷烘干、储藏保鲜、鲜切包装等初加工设施建设,前伸后延建设全产业链,充分发挥农业农村生态功能,大力推进农旅融合。
   (作者单位:高密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