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娜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了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意义;依靠人民而改革,改革才有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应当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做到改革为了人民、改革依靠人民、改革成果由人民共享。这是我们党推进改革牢牢把握的价值取向。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推动改革的主体力量,还是共享改革利益的主体。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把牢价值取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由人民来评判改革的成效。
站稳人民立场,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是党领导改革开放的初心,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牢牢坚持的价值取向。纵观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成功,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是我们党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深深扎根人民大众,与人民群众同生死共患难、同呼吸共命运,不断赢得人民群众的赞成、拥护和支持。中国共产党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根本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无论面临多大挑战和压力,无论付出多大牺牲和代价,这一点都始终不渝、毫不动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了党的理想信念、性质宗旨、初心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一切行动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一切政党的根本标志。党的一切工作,必须以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党除了人民利益之外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党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党员干部要时刻以人民为中心,要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想民之所想,忧民之所忧,始终坚持正确的权力观,端正自己的态度,厘清“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要时刻严格要求自己,求真务实,做任何事都要从实际出发,拒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防止脱离实际、脱离群众。更要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要眼光长远、顾全大局,始终保持高质量、可持续、协调统一的发展方向不变。只有这样,才能加强党性修养,树立牢固正确的政绩观,做到以人民为中心。
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依靠人民干事创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我们共产党人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这个历史唯物主义最基本的道理。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我们在实践中坚持一切依靠人民,真心尊崇人民、真诚相信人民、真正依靠人民,稳经济、促发展,战贫困、建小康,控疫情、抗大灾,应变局、化危机,攻克了一个个难关险阻,创造了一个个人间奇迹,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
人民群众有着无尽的智慧和力量,是决定我们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切实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积极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深入基层、扎根基层、服务基层,问计于民,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及时总结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充分调动群众推进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最广大人民智慧和力量凝聚到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上来,同人民一道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向前进。我们党始终坚持在顶层设计中广泛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倾听群众声音,在社会治理中尊重人民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所表达的意愿,在高质量发展的大潮中让亿万人民创新创造的活力充分涌流、让亿万群众积累积聚的力量充分发挥。新时代新征程,我们要继续深深扎根人民、紧紧依靠人民,自觉拜人民为师,向能者求教、向智者问策,引导人民群众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把14亿多中国人民真正凝聚起来,共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实际行动为人民造福兴利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是坚持人民至上的本质要求,也是中国式现代化鲜明的价值追求。坚持站稳人民立场,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人民休戚与共、生死相依,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要把为人民谋幸福作为根本使命,把人民利益摆在至高无上的地位,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
新征程上,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不断向纵深拓展。更好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新需求,广大党员、干部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自觉问计于民、问需于民,始终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要完善分配制度,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强化基本公共服务,兜牢民生底线,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上不断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作为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的基层党组织和社区,要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基层党建与基层治理共融互促,紧贴居民所思所想所盼,帮助大家办好事、办实事、解难题,推动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最终推动改革红利普惠式分配,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续、安全感更有保障。
(作者单位:高密市委党校)